欣欣春色上高台,一雨关河宿雾开。
洛浦宓妃鸿已去,汉家皇后燕初来。
山炉馥郁熏歌扇,锦瑟丁宁侑客杯。
秉烛寻芳君莫倦,欢游才散便徘徊。

【注】:

1、洛浦宓妃鸿已去:洛浦,指洛阳的北边。宓妃,即西施,相传为春秋时越国美女,传说曾与范蠡泛舟于太湖之中,乘风而去。

2、汉家皇后燕初来:汉家,即东汉。皇后,这里指王皇后,王皇后是汉成帝刘骜的正室。据《汉书.外戚传》,王皇后在成帝即位之初被封为皇后。“燕初来”指汉王皇后王凤(字子阳)被立为皇后。

【译文】:

春天里,万物复苏,景色迷人,我登上了高台观赏春色;一场春雨之后,山间关河的薄雾也消失了踪影。

洛阳的洛浦,宓妃已经离去,而汉家的王皇后,燕子才刚刚到来。

山中的炉火散发着香气,熏得歌扇都充满了芬芳;琴瑟的声音悠扬动听,斟酒入杯以侑宾客。

手持烛光,我在寻找春花美景,您千万不要疲倦,游赏结束,我们便开始徘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日宴乐的诗作。全诗从春景的描绘入手,然后写宴会的盛况,最后以寻芳和徘徊结尾,层次分明而又错落有致。

首句“欣欣春色上高台”,起笔明快,渲染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使人感到春意盎然,心旷神怡。诗人登上高台,举目远眺,只见满眼春光,万紫千红,一片生机,令人心醉。“一雨关河宿雾开”,雨后春晴,关河内外,宿雾顿消,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这两句写景,虽着意刻画自然景象的变化,但无斧凿痕迹,纯用白描之笔,却显得生动活泼,富于韵味。

第二句“洛浦宓妃鸿已去”,写春雨过后,洛水一带的云气消散,洛浦的宓妃也离开了。“洛浦”是指洛阳东北的黄河中游洛水南岸的一带地方。“洛浦宓妃”,指传说中周穆王的妻子。《列女传》载:“穆王之妃曰瑶姬,字曰褒姒。一日,穆王行,夜暴风雨至洛浦之滨。见大鱼跃于波上,仰而视之,曰:‘吁!’遂赋《长命》之诗。”穆王死后,其女名褒姒,因感父王之德,遂进献于周幽王,引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终致西周灭亡。这里用“洛浦宓妃”比喻王皇后。诗人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典故,写出了王皇后被立为皇后后,宫中欢声笑语,气氛融洽的情景。“鸿”指鸿雁,古代认为鸿雁能传书寄情。“一雨”二字,既点出了天气由寒转暖,又是暗示王皇后的到来。

第三句“汉家皇后燕初来”,承前两句,写汉王皇后王凤来到宫中。“汉家”指的是汉朝。王凤,字子阳。她是西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公元前49年在位)的皇后。她为人端庄贤淑,很有政治才能。后来成为西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在位)的皇后。她生下了太子刘骜(即后来的汉成帝)。这首诗中“汉家”“皇后”都是指王凤。“燕初来”暗指王凤的妹妹王风。因为王凤的姐姐王君嫁与中山孝王刘兴的儿子刘旦为妻,所以这里借指王凤妹妹的妹妹王风。

第四、五句“山炉馥郁熏歌扇,锦瑟丁宁侑客杯”,写筵席上的歌舞。“山炉”,指设在室内的山形铜炉,用来取暖或烧炭。“馥郁”,形容气味芳香。这里指炉中熏香的气味十分浓郁。“歌扇”,指女子挥动手中的扇子唱歌。“锦瑟”,指用彩色丝线织成的瑟。“丁宁”,即“叮咛”,嘱咐的意思。“侑客”,指劝酒劝乐。“锦瑟丁宁侑客杯”一句意思是锦瑟弹奏着优美的乐曲来劝饮客人的酒杯。这里不仅写出了宴会上音乐的美妙以及劝酒劝乐的殷勤态度,而且通过这种表现方式,烘托出了宴会上欢快热烈的气氛。

第六、七句“秉烛寻芳君莫倦”,写寻芳赏景之事。“秉烛”指手执蜡烛。“寻芳”,指赏花游春。“芳”,这里指花香。“君莫倦”,即“不要疲倦”。古人常把花木比作美人,这里又借花喻人。这两句意思是:在春天里,我们手执蜡烛,踏青赏花,请不要疲倦哦!这既是对宾客的一种劝勉,也是诗人对自己游赏心情的真实表白。“君莫倦”表明了诗人对于游赏的态度是轻松愉快的,不拘小节。

尾联“欢游才散便徘徊”,意思是说:在欢乐游赏之后,大家才散去,就又恋恋不舍地在园内徘徊起来。“徘徊”本指来回走动,这里用作动词。

整首诗歌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明快流畅,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全诗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