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月戒熙阳,望舒秀圆极。
洗心乘佳节,瞻像洗慈德。
穆穆屋漏尊,虚堂与神寂。
绘境纷自奇,法性非所得。
人貌含天虚,仿佛若真觌。
示现随三界,精感超六识。
华灯列清场,宝炷熏梵席。
妙意随春融,疑怀逐冰释。
欲赞已忘言,拳拳自终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正月望夕供养大阿罗汉画像》。下面是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诗句翻译:
正月的明月,照耀着大阿罗汉(即释迦牟尼)的画像。在明亮的月色下,画像显得非常美丽、完美。在这美好的时刻,人们会洗心革面,以节日的心情瞻仰佛像,洗净内心的慈爱与德行。
大阿罗汉的画像庄严而尊贵。在清幽空寂的佛堂里,佛像仿佛与神灵融为一体。画像中的佛陀形象奇特,但真正的法性是无法被捕捉的。佛像描绘出的形象,似乎具有天人之美,让人感到仿佛真的看到了佛陀。
佛陀的现身随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他的行为感动了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中,佛陀示现为众生,用智慧与慈悲来引导众生走向解脱。
当夜幕降临,人们点亮华灯,摆放宝炷,点燃香炉,营造一个清净的环境来供养佛陀的画像。这些供品散发出的香气,如同春天的气息一般,温暖而芬芳。
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的疑团和困惑逐渐消散,人们开始对佛陀的智慧和慈悲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想要赞美佛陀,却又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激和敬仰。于是他们只能默默祈祷,希望佛陀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度过这美好的夜晚。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正月望日供养大阿罗汉画像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佛像的美丽和庄严,表达了人们对佛法的虔诚信仰和敬仰之情。同时,也通过描绘佛像与神灵融为一体的画面,传达了佛陀无边的智慧和慈悲。
诗中的“华灯列清场”和“宝炷熏梵席”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而“妙意随春融”则暗示了佛法的无穷无尽和包容万物的特点。
最后两句“欲赞已忘言,拳拳自终夕”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虽然他们想要赞美佛陀,却又觉得自己无法完全表达出来,只能默默地祈祷。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敬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