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共饱桑门饭,愧我曾非莲社人。
若问生公讲堂事,青山门外自横陈。
注释:
与君共饱桑门饭,愧我曾非莲社人。
我与你一起品尝过桑门的饭菜,惭愧我曾经不是莲社的人。
桑门饭,是佛教僧人所食的一种斋饭,以蔬菜等物为主,有时也会掺杂少量的肉类或粮食,称为“三界五道”,是一种简朴的饮食方式。
曾非莲社人,指的是曾经没有加入佛门,即没有成为出家人。
莲社,是指佛教中修行者结集一处进行讨论和修行的地方,也指佛教中的团体组织。
若问生公讲堂事,青山门外自横陈。
如果你询问关于生公讲堂的事情,那么青山门外的景色自然也会呈现在你面前。
生公,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僧人竺道生的尊号,他创立了“般若波罗蜜”学说,为后来的禅宗提供了理论基础。
讲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横陈,是形容事物分布广泛,无所不有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山门外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游山之景的七言绝句。诗人在游山过程中,与友人共同品味了桑门的饭菜,深感自己曾经并非出家人。然而,当有人问起关于生公讲堂的事时,诗人却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自然美景——青山门外的景色。
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和对佛门生活的向往。通过与朋友共尝桑门饭菜的描写,诗人展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曾经没有成为出家人的遗憾。
诗的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当有人问及有关生公讲堂的事情时,诗人并未回答,而是转而将视线投向了远方的自然美景——青山门外的景色。这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表达诗人对佛法和自然的热爱之情来展现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由和解脱的追求以及对于世俗生活的无奈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