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馀不惮陟崔嵬,三到谢公池上来。
下视众山俱培塿,俯窥尘世尽氛埃。
松生清籁醒人耳,花褪残红堕酒杯。
喜与诸君同胜赏,莫辞一醉少徘徊。
【赏析】: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冬。诗人因登临青山,与友人同游谢公池,并有题咏谢公池的诗句传世,而引起诗人的感慨。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青山偶作,即兴而写的。
首联两句写自己不畏艰难地攀登青山。“陟”是登山的意思,“崔嵬”是高峻的意思。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不怕艰险攀登高峰的决心和气魄,表现出一种豪迈的气概。
颔联写登上山巅后俯视四周,只见群山环抱。“培塿”,土堆,这里指众山。“氛埃”,指人世间的尘世。这二句写自己站在高处远眺,只看见群山环绕;低头俯瞰,只见红尘滚滚。
颈联以松柏比喻自己,说自己就像松柏一样清高,不随俗污浊。这一句用比喻手法,将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表明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看得很轻。
尾联两句说:高兴的是能与诸位朋友一同欣赏这美好的景色,不必拘泥于礼节而舍不得饮酒。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表明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它通过写自己在青山上游览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特点和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