浈阳富佳致,无以过南山。
山高雄地理,万丈亲云端。
攀援临绝顶,气象非尘寰。
神存古庙貌,台敞旧轩栏。
青石生龙文,凛凛常风寒。
纵目四无际,陡觉天地宽。
直北二江合,水势中分滩。
滩横水亦转,曲折束成湾。
群峰自西来,险绝如函关。
中虚左梵刹,地胜苾刍安。
梵修祝圣寿,额自九重颁。
旁有石一障,高下数亩间。
或列如屏风,或方如仙坛。
或立如驻马,或走如奔帆。
或侧如虎卧,或曲如龙蟠。
或严如卫吏,或罗如星官。
或伛如老人,而枯其形颜。
或俨如端士,而正其衣冠。
或堆如云霞,重叠而聚攒。
或涌如波浪,挛属而奔湍。
或倾而复举,如猎而兽跧。
或腾而不下,如射而禽翻。
或先后相续,如朝赴金銮。
或参差不齐,如兵方结圆。
或平为几案,而可罗杯盘。
或突出皋岸,而能垂钓竿。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浈阳的南山,以及其壮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景观。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南山的雄伟、险峻和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其境。

诗句“浈阳富佳致,无以过南山”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山的赞赏之情。他认为这座山的美景无法与其他地方相比,是天下无双的。接着,“山高雄地理,万丈亲云端”描绘了山的高峻和接近云端的景象。这里的“万丈”形容山的高度,“亲云端”则表达了山与天空之间的亲密关系。

“攀援临绝顶,气象非尘寰”进一步描绘了登山的过程和感受。诗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山的壮丽和神秘。这里的“尘寰”指的是人间,表明山顶的景象超越了尘世的束缚。

“神存古庙貌,台敞旧轩栏”描述了山上的古庙和旧楼。诗人通过对古庙和旧楼的描述,展现了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里的“神存”表达了山中的神灵存在,而“台敞”则形容古楼的宽敞明亮。

“青石生龙文,凛凛常风寒”描绘了山中的青石和龙纹。诗人通过观察这些自然景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威严。这里的“凛凛常风寒”形容青石上的龙纹仿佛在风中摇曳,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

“纵目四无际,陡觉天地宽”表达了诗人站在山顶上的感受。他放眼望去,四周的视野非常开阔,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脚下。这里传达了一种豁达的胸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直北二江合,水势中分滩”描述了两条河流交汇的情景。这里的“中分滩”形象地描绘了河水在交汇处形成的狭窄地带。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述,展现了水流的动态美。

“滩横水亦转,曲折束成湾”继续描绘了水流在交汇处的蜿蜒曲折。这里的“曲折束成湾”形象地表达了水流在交汇处的形态变化,同时也暗示了山谷中的曲折地形。

“群峰自西来,险绝如函关”描述了山峰从西边来的壮观景象。这里的“函关”指的是古代的一个要塞,用来形容山峰险峻无比。诗人通过对山峰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中虚左梵刹,地胜苾刍安”描述了山下的佛教建筑。这里的“地胜”表达了土地的优美和适宜居住的特点。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述,赞美了这片土地的美丽与宁静。

“梵修祝圣寿,额自九重颁”描述了寺庙里的僧侣为祈祷长寿而进行的仪式。这里的“九重”表示皇帝的权威和尊严,用来形容皇帝的赏赐。诗人通过对这一场面的描述,展现了寺庙中的宗教氛围和僧侣们虔诚的信仰。

诗中还出现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如“或列如屏风”,“或方如仙坛”,“或立如驻马”,“或走如奔帆”,“或侧如虎卧”,“或曲如龙蟠”,“或严如卫吏”,“或罗如星官”,“或伛如老人”,“或俨如端士”,“或堆如云霞”,“或涌如波浪”,“或倾而复举”,“或腾而不下”,“或先后相续”,等等。这些形象的语言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座位于浈阳的南山的壮丽景色和奇特景观。它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山水诗篇,也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哲学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