鸷鸟宁有种,诗书多不传。
岂期猛厉气,专美鹰与鹯。
有客画鸦鹘,古纸含秋烟。
羽毛被玄甲,爪角森戈鋋。
想见太公望,桓桓统中权。
何如鄞中尉,侧目谁敢前。
吾方病拘郁,逍遥溪水边。
赏此神骏物,霜风相孤骞。
从公乞妙墨,小斋伴衰孱。
何以报雅况,作诗致拳拳。

【解析】

此诗题一作《戏赠》。全诗以鹰为喻,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不平之情。第一首“鸷鸟宁有种”,直抒胸臆,表明自己有如猛厉的雄鹰,却无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二首写诗人渴望得到画师的画,并希望画师能像太公望一样威风凛凛,统率一方。第三首写诗人自叹不如地方长官,但诗人仍希望与长官交往,希望长官能赏识自己的才能。第四首写诗人对友人的感谢和期待。

【答案】

译文:

鸷鸟岂有种类,我等虽学诗书却无传人,怎料想,我的雄鹰之姿,竟胜过鹰隼!

有位画家画了一只乌鸦,在古纸上仿佛含着秋烟。它的羽毛披着玄色的甲胄,爪角锋利如戈矛。

想起那传说中的伊尹,他当年辅佐商汤,威震四方。而我呢?只能侧目而视,谁敢上前?

我现在正被忧愁所困扰,只能逍遥自在地游于溪水之边。看到这神异之物,我不禁想起了那位高洁的人,霜风相随,独立寒沙。

你给我妙笔,让我能在小斋中陪伴着我衰老的身体。用什么报答你的盛情?请用诗来表达我的心情吧!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咏物寄兴,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郁不平之情。诗前半部分以鹰喻己,后半部分以禽比人,把诗人的抱负与才能同伊尹、桓温相提并论。

“鸷鸟”二句,直接点明题旨。鸷鸟即猛禽,其种类甚多,然而诗人认为它们没有种类。这是因为“诗书多不传”的缘故。“诗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历代重视,流传广泛。这里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自己有才而不遇。

“岂期”四句,诗人由不得想到,如果自己能有如猛禽一样的英气,或许也能有所作为吧!“岂期”两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议论。

“有客”三句,承接上文“岂期”之意,诗人又想到了一位擅长绘画的人物。这位人物画的是一只乌鸦,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诗人由此想到伊尹辅佐商汤的故事,以及桓温的威名赫赫。

“想见”以下六句,诗人想象伊尹辅佐商汤时的形象,并联想到桓温的威仪。伊尹辅佐商汤,成为一代圣君;桓温威震四方,使敌人闻风丧胆。诗人由此想到自己在仕途上的坎坷和无奈。

“何如”以下六句,诗人将伊、桓二人相比,说自己不如他们。伊尹辅佐商汤,威振四方;而自己则不能像伊尹那样,威震四方。诗人由此感叹自己的命运不济,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何如”两句,诗人进一步将自己的遭遇与伊、桓相提并论。伊尹辅佐商汤时,天下太平;桓温威震四方时,国家昌盛。而自己却只能在一旁侧目而视,不敢向前。诗人由此感叹自己的遭遇不幸。

“吾方”以下六句,诗人将伊、桓二人与自己进行比较。伊尹辅佐商汤时,天下归心;桓温威震四方时,国家安定。而自己则只能在一旁逍遥自在,无所事事。诗人由此感叹自己的命运不佳,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赏此神骏物”一句,诗人将伊、桓二人比作神骏之物,赞叹它们的威武不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伊、桓二人的敬仰之情。

“从公”四句,诗人将伊、桓二人比作高洁之人,表示自己愿意向他们学习。伊尹辅佐商汤时,威震四方;桓温威震四方时,国家昌盛。而自己则只能在一旁侧目而视,不敢向前。诗人由此感叹自己的遭遇不济。

最后两句,诗人将伊、桓二人比作高洁之人,表示自己愿意向他们学习。伊尹辅佐商汤时,威震四方;桓温威震四方时,国家昌盛。而自己则只能在一旁侧目而视,不敢向前。诗人由此感叹自己的遭遇不济。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咏物寄兴,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郁不平之情。全诗以鹰为喻,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画师的画,并希望画师能象伊尹那样威风凛凛,统率一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