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笥羽人不绝食,鬓毛清润颜色赤。
中黄仙翁传妙经,十年功成人不识。
身如孤云行无迹,欲上九疑望南极。
岣嵝不见神禹碑,潇湘真得浮丘伯。
城南濯足江水碧,逍遥城中混名德。
东岩西穴已烂游,共过庐阳寻简寂。

这首诗是奉赠玉笥王尊师的,诗中通过赞美王尊师的才学与品格,表达了诗人对王尊师的敬仰之情。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联:玉笥羽人不绝食,鬓毛清润颜色赤。

释义:王尊师像玉笥中的羽人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不愁吃喝;他的鬓发清爽、润泽,面色红润。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王尊师生活的清贫和精神的充实。”羽人”通常指的是隐逸的人,这里用来形容王尊师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玉笥”一词,常用来比喻高尚的品德或者隐居的地方,这里暗示了王尊师的高尚品德。

第二联:中黄仙翁传妙经,十年功成人不识。

释义:中黄仙翁传授了精妙的经书,但修行之人十年苦修后仍然不能识破真谛。
赏析:这一句揭示了修行的艰辛和不易。”中黄”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中土或者是某个具体的地名,而”仙翁”则是指传说中的仙人。”传妙经”表明了王尊师传授的是高深的学问。”十年功成人不识”则表达了即使经过长时间的修炼,修行者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道理。

第三联:身如孤云行无迹,欲上九疑望南极。

释义:王尊师如同孤独的云朵一样自由自在,行踪不定,他想要登上九疑山去眺望遥远的南极。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王尊师洒脱的个性和远大的志向。”孤云”象征着自由和无拘无束,”行无迹”则进一步强调了他的自由和不受拘束的性格。”九疑山”是中国南方的一个著名山脉,”南极”通常指代北极,这里可能指的是王尊师想要探索未知世界的壮志雄心。

第四联:岣嵝不见神禹碑,潇湘真得浮丘伯。

释义:在岣嵝这个地方,我们看不到神禹的碑文,而在潇湘地区,我们却真的得到了浮丘伯的庇护。
赏析:这一句反映了王尊师对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岣嵝碑”是一种古代的石刻艺术,”神禹碑”则可能指的是与大禹有关的碑文。”浮丘伯”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被描述为善于保护他人。这一句表明了王尊师不仅关注个人的修行,还关心着当地文化和人民的福祉。

第五联:城南濯足江水碧,逍遥城中混名德。

释义:在城南,我洗过脚的水是碧绿清澈的,在喧嚣的城市中,我能保持我的名声和德行。
赏析:这一句展现了王尊师在城市生活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修养和德行。”濯足江水碧”描绘了王尊师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逍遥城中混名德”则表明了王尊师即使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也能保持自己的道德品质。

第六联:东岩西穴已烂游,共过庐阳寻简寂。

释义:我已经游览过东边的岩石和西边的洞穴,也曾一起走过庐阳,去寻找简静的地方。
赏析:这一句反映了王尊师对自然的热爱和他的旅行经历。”烂游”意味着畅游,”烂”在古文中有时有放纵的意思。”庐阳”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点,而”简寂”则是一种追求简单和宁静的生活态度。这一句表明了王尊师喜欢探索自然,同时也追求内心的平静。

总结:这首诗通过对王尊师生活和性格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知识、道德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自然和内心平静的追求。整首诗充满了对王尊师人格魅力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他高尚品德的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