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潮夜落江为墟,青溪茁茁生菰蒲。
舟舫逍遥宾从疏,谁识长沙李大夫。
十年持节使江吴,转入七闽将漕车。
道上狂贼未伏诛,少壮疮痍官吏逋。
公方疾驱布威德,朝廷发兵趣捕贼。
兵多贼少即日降,公独至今为失职。
白首飘然归故国,由来仕宦终无极。
借令得意任公卿,年迫桑榆心更惜。
昔时柴车一束书,今日朱门百口食。
大夫月奉三万钱,何必要涂争埶力。
野人结庵齐山傍,早岁曾为门下客。
不遗簪履惠相访,顾我青山唯四壁。
野人适自三湘来,布衣犹带湘山碧。
公舟少驻洞庭下,尽洗都城尘土迹。

诗句解读

1. 秋潮夜落江为墟,青溪茁茁生菰蒲。

  • 注释:秋天的潮水晚上落下,使江河变成了废墟,清澈的溪流中生长着茂盛的菰蒲。
  • 赏析:此句描绘了秋季夜晚江面景象的变化,通过“秋潮夜落”营造出一种凄清而萧瑟的氛围,“江为墟”则形象地展现了秋天的江水泛滥、淹没了岸边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青溪茁茁生菰蒲”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生机盎然,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深度。

2. 舟舫逍遥宾从疏,谁识长沙李大夫。

  • 注释:船夫们在江上自由自在地航行,宾客众多且疏离感强烈,谁能认出那位在长沙任职的李大夫呢?
  • 赏析:此句反映了李大夫在任期间的生活场景。“舟舫逍遥”描绘了他在任期间与民同乐、不拘小节的形象。然而,“宾从疏”则揭示了他与民众之间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可能源于他过于注重个人享乐、忽视民生疾苦的行为。最后一句“谁识长沙李大夫”,更是将这种矛盾情感推向了极致,让人不禁对这位李大夫的身份和行为产生疑问。

3. 十年持节使江吴,转入七闽将漕车。

  • 注释:十年的时间里担任过使节,前往江南地区(江吴),后又转战至七闽地区负责运送漕米的任务。
  • 赏析:此句展示了李大夫在不同地区的工作经历。“十年持节使江吴”表明他曾在长江以南担任过使节,这一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务经验。随后,他又“转入七闽将漕车”,这可能意味着他在七闽地区负责运送漕米的任务,这一职责让他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些工作不仅锻炼了他的能力和见识,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道上狂贼未伏诛,少壮疮痍官吏逋。

  • 注释:路上的土匪尚未被镇压,百姓因战争而留下的创伤仍未愈合。
  • 赏析:此句表达了李大夫在任期间所面临的困境。“道上狂贼未伏诛”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匪患横行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少壮疮痍官吏逋”则描绘了战后百姓伤痕累累的现状,许多官员未能妥善处理战后的善后工作,导致百姓生活更加艰难。这些描述共同勾勒出一个动荡的社会画面,展现了李大夫在任期间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5. 公方疾驱布威德,朝廷发兵趣捕贼。

  • 注释:你正在迅速采取行动来展示你的威严和智慧,朝廷已经下令调兵遣将,开始追捕那些作乱的贼人。
  • 赏析:此句反映了李大夫在面对叛乱时的果断行动。“疾驱布威德”表明他正在迅速采取措施来展示自己的威严和智慧,以震慑敌人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朝廷发兵趣捕贼”则揭示了朝廷对他的支持和信任,相信他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这种合作使得李大夫得以顺利实施自己的策略,展现出他作为一位有远见和魄力的政治领导者的形象。

6. 兵多贼少即日降,公独至今为失职。

  • 注释:由于士兵人数众多而叛军人数较少,所以叛军很快就投降了。但即便如此,你(指李大夫)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回报。
  • 赏析:此句揭示了李大夫在政治上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兵多贼少即日降”虽然说明叛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在李大夫的领导下却迅速投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他的领导能力。然而,“公独至今为失职”则直接指出了李大夫在政治上的失职问题。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他并未因此获得相应的荣誉或地位,反而继续遭受着不公正的对待。这种境遇反映出当时官场上的腐败和无能现象,也揭示了李大夫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哀。

7. 白首飘然归故国,由来仕宦终无极。

  • 注释:年老的李大夫带着满腔的愁绪回到了故乡,自古以来追求仕途的人最终都难逃天命的安排。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仕途无望的感慨。“白首飘然归故国”描绘了诗人晚年归乡的情景,白发苍苍的他带着满腔的愁绪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回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这里的“白首”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他历经沧桑的写照。而“飘然归故国”则传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仿佛是被命运所抛弃的老人,只能独自承受这份凄凉。接下来的句子“由来仕宦终无极”则揭示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追求仕途的人最终都难逃天命的安排。这既是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现实清醒的认识。

8. 借令得意任公卿,年迫桑榆心更惜。

  • 注释:如果能够如愿以偿地当上公卿,那么即使年事已高也应该珍惜余生。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生活的期待和对权势的追求。“借令得意任公卿”意味着如果能够在晚年获得权力和地位,那么这将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然而,接下来的“年迫桑榆心更惜”则揭示了他对这种权势生活的担忧和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越来越感受到生命的有限性和世事的无常性,因此他更加珍视余生的时光和机会。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权势的渴望,也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晚年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诗中李大夫的形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在任期间展现的领导风范以及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也暴露了其在政治斗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通过对李大夫的经历进行回顾和反思,诗人表达了对权力、道德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