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得楞伽理,尘函久不开。
游丝莹定石,驯雀下生台。
境寂从朝暮,心空了去来。
行看旧庭柏,自说少时栽。
【注释】
过莹公房:拜访莹公(即慧可)的房子。莹公是禅宗六祖,得道后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楞伽理:指禅宗的“理”。尘函:尘封的书箱,比喻心念纷扰。游丝:飘荡的蜘蛛丝。这里用来形容心境。定石:不动心的石头。驯雀:驯服的麻雀。下生台:落在生根的台基上。境寂从朝暮:心境宁静,随着时间的流逝。了去来:超脱世俗的往来。行看:走着看。旧庭柏:指庭院里那棵已枯死的柏树。自说:自己说。少时栽:年轻时种下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访谒慧可禅师后写的一首偈语。诗中以“悟”、“静”为关键词,描绘了作者在禅林中的所感所悟,体现了禅宗顿悟的思想。
开头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禅宗“理”的理解与感悟:“悟得楞伽理,尘函久不开。”禅宗讲求顿悟,即一悟即是一切,一切皆归于一。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已经洞悉了禅宗的真谛,心灵上的杂念已经清除,像尘封的书箱一样久久未能打开。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对禅宗修行者的生活写照,进一步表现了禅宗的“静”。 “游丝莹定石,驯雀下生台”,这两句描绘了禅宗修行者在禅林中的生活情景。他们如同蛛网般静静悬挂在石壁上,又如同驯服的麻雀一般,安于生根的台基上。这种境界既寂静又和谐,仿佛一切都已超脱了世俗的喧嚣和纷扰。
接着两句,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禅宗修行者内心的宁静。“境寂从朝暮,心空了去来。”无论是早晨还是傍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也超越了空间的界限,是一种真正的超脱和自在。
最后两句,诗人以景结情,表达了对禅宗修行者的赞美。“行看旧庭柏,自说少时栽。”他们看着庭院里的那棵老柏树,就像在回忆自己的过去。那棵柏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和修行,也见证了他们的智慧和悟性。他们用“少时栽”来形容自己的修行过程,仿佛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者的写照和对禅宗思想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禅宗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理解和欣赏。它不仅展现了禅宗的哲理和精神风貌,也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