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头徙倚对崔嵬,世上尘愁安在哉。
峭壁千寻翻素练,深崖万古斗雄雷。
空馀鸟迹无人到,应有山灵怪我来。
偶尔相逢成胜概,平生襟抱此中开。

【注释】

  1. 成,指李成。嵬字韵:指李成的《万壑松风图》中“崔嵬”二字的韵脚。
  2. 徙倚:徘徊不前。对:面对。崔嵬:高大险峻。尘愁:世俗忧愁。
  3. 峭壁千寻:陡峭的山崖有上千尺高。素练:白绢。
  4. 雄雷:指雷霆。
  5. 空馀鸟迹无人到:只有鸟儿留下的痕迹没有人来踩踏。
  6. 应有山灵怪我来:我想来,山神也会奇怪。应是:应该是。
  7. 胜概:美好的景象。
  8. 平生襟抱此中开:我的胸襟胸怀在这里得以开阔。襟抱:心胸、气度。这里指人的情怀。
    【赏析】
    李成(919年—967年),北宋画家,字咸熙,河南济源人。擅画山水,尤长于描绘秋雪景色。他的绘画风格,以淡墨为主,兼施赭色,构图简括而富有变化。在艺术上,善于捕捉自然界的变化,使画面具有生动的动态感。《万壑松风图》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幅作品用笔简练,设色清丽,意境深远。本诗就是作者看到这幅作品后所写。
    首句“溪头徙倚对崔嵬,世上尘愁安在哉”,诗人站在溪边久久地凝视着那幅画,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看着那幅画中的崔嵬大山,不禁感叹:“世间的种种忧愁又算得了什么呢?”这里的“崔嵬”指的是高山,“尘愁”则指世俗的忧愁和烦恼。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淡然。
    接下来两句“峭壁千寻翻素练,深崖万古斗雄雷”,诗人继续赞叹这幅画的壮丽景象。他看到那陡峭的山峰上有千尺之高,就像一幅白色的绢帛一样展开在空中;而在深深的峡谷里,又有万古不息的雄雷在轰鸣。这两句诗既赞美了画中景致的宏伟壮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因为他无法与世隔绝,无法逃避世俗的纷争和烦恼。
    第三联“空馀鸟迹无人到,应有山灵怪我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他认为那些只留下鸟迹而不被人打扰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美丽之所在;而那些应该属于山神的地方,却因为自己的出现而变得不同寻常。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透露出一种自我陶醉和自我满足的情绪。
    尾联“偶尔相逢成胜概,平生襟抱此中开”则是诗人对自己情感的一种抒发。他认为与这幅画相遇是一种难得的胜景,而自己的胸怀也因此得到了开阔。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画作的喜爱和赞赏,也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美景欣赏的抒情之作。诗人通过对画作的赞美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