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未清霁,浮云翳层空。
朦胧玉盘质,仿佛擘絮中。
琼宇本莹彻,一发不可容。
胡为受掩盖,万象归冥蒙。
谁能召风伯,扫氛有馀功。
中天悬清光,娟娟万里同。
夏夜云月不明有感
天色未清霁,浮云翳层空。
朦胧玉盘质,仿佛擘絮中。
琼宇本莹彻,一发不可容。
胡为受掩盖,万象归冥蒙。
谁能召风伯,扫氛有馀功。
中天悬清光,娟娟万里同。
注释:
- 天色未清霁:天空还未晴朗,云雾尚未消散。
- 浮云翳层空:漂浮的云朵遮蔽了天空,使天空显得朦胧不清。
- 朦胧玉盘质:比喻云彩如同玉制的盘子一样,模糊不清。
- 仿佛擘絮中:像是从碎布中撕扯出的絮状物,形容云彩的形状和纹理。
- 琼宇:这里指明亮的天空,用“琼”来形容其清澈透明。
- 一发不可容:一丝云彩也容纳不下,形容云层的密集和厚重。
- 胡为受掩盖:为什么要被这些云朵遮盖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被遮蔽的遗憾和不满。
- 万象归冥蒙:所有的事物都消失在朦胧的黑暗之中,形容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 谁能召风伯:谁能召唤风神清除这些遮挡的云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对风神的崇拜。
- 扫氛有馀功:清除这些云霾的工作已经完成,但仍然有一些残余的雾气。
- 中天悬清光:天空中的云彩已经被清扫干净,留下了明亮的月光。
- 娟娟万里同:月光明亮如昼,普照大地,无论多远的距离都能感受到它的光辉。
赏析:
此诗以“夏夜云月不明有感”开头,点明了诗人观察的自然景象。接下来,通过描绘天空被云层遮蔽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被遮蔽的遗憾和不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对风神的崇拜之情。
在诗句“朦胧玉盘质,仿佛擘絮中”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云彩比作玉盘和碎布,形象地描绘了云彩的形状和纹理。而“琼宇本莹彻,一发不可容”则进一步强调了天空的清澈和透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最后两句“谁能召风伯,扫氛有馀功。中天悬清光,娟娟万里同”则是诗人的情感抒发和哲理思考。诗人希望有人能够召唤风神来帮助驱散乌云,让天空重新明亮起来。而当风神完成使命后,留下的月光却普照大地,无论多远的距离都无法抵挡其光辉。这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