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舆深出未央门,十里圜坛气象尊。
圭璧三千周典备,貔貅百万汉兵屯。
青城浮霭连霜动,黄道微风带日温。
不用灵光符圣武,从来精祲答乾坤。
【译文】
在郊外的丘上书写事,皇帝的车驾深出未央门,十里的圆形坛面气象尊荣。
圭璧三千周典备,貔貅百万汉兵屯,青城浮霭连霜动。
黄道微风带日温,不用灵光符圣武,从来精祲答乾坤。
【注释】
郊丘书事:指皇帝祭祀天地、祈祷国泰民安等事。郊丘:古代帝王到城外的高地祭祀天地叫郊,丘是土山。
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一带)深出未央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后,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过琅邪,到达泰山脚下,即所谓“深出未央门”。
十里圜坛气象尊:汉武帝在泰山封禅时,在圆坛上祭天,所以称为“圜坛”。《汉书·武帝纪》记载:“登高明堂,坐灵台,召甘泉使丞匡、太史令司马迁等,拜祠仙人于雍,而后还甘泉。”这里用“气象尊”形容天子的威仪隆重。
圭璧: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时所用的玉器。《礼记》:“圭有九寸,璧有孔者曰璧,其外半寸谓之瑗。……王之正色以祀,尊之也。”
周典备:周代典籍完备。周,指周朝。
貔貅: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这里借指军队。
青城:地名,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霜动:指霜降。
黄道:古人认为黄道就是天帝所居之处,又称紫宫。
灵光:星名,即金星。古人以为天有日月五星,人亦有五脏六腑,所以称天有灵光。
精祲:阴阳二气交合而成之气,也叫灾异。
【赏析】
此诗写汉武帝在未央宫前祭祀天地、祈求国泰民安的事。
首句起笔就点出了祭祀地点——未央宫前的郊丘。“郊丘书事”,说明这次祭祀与一般的祭祀活动不同。“车驾深出未央门”,表明了这次祭祀规模之大、规格之高。
次句“十里圜坛气象尊”,描写了祭祀现场的气氛。圜坛,即圆形祭坛,是祭祀天地的地方。这里说祭坛的气象尊贵,可见祭祀活动的隆重程度。
第三句“圭璧三千周典备”,进一步描述了祭祀活动的盛况。圭璧是祭祀时常用的玉器,周典,指的是周代的典籍。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玉器和典籍都准备得很充分。这里的“备”,可以理解为丰富、充足的意思。
第四句“貔貅百万汉兵屯”,描绘了祭祀现场的军容。貔貅,是一种勇猛的动物,传说中能食虎豹,用来象征军队。百万,形容数量之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参与祭祀的军队众多。
第五句“青城浮霭连霜动”,描写了祭祀现场的天气情况。青城,可能是一座山的名字。浮霭,是指云雾缭绕的景象。连霜动,意思是说霜已经降临。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祭祀活动是在寒冷的天气里进行的,但现场却显得温暖如春。
第六句“黄道微风带日温”,继续描述祭祀现场的情况。黄道,指的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微风,形容风力不大。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太阳虽然已经开始西斜,但阳光依然温暖如初。
最后三句“不用灵光符圣武,从来精祲答乾坤”,表达了作者对祭祀效果的自信。灵光,是指天上的星象。圣武,是指帝王的神武之德。精祲,是指阴阳二气交融而成的神秘之气。
这首诗通过对祭祀场面的描述,展现了汉武帝祭祀天地、祈求国泰民安的场景,同时也展示了汉武帝的威严、神圣以及他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