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跸南来首赐环,清名谁不仰高山。
独操廷尉平反柄,徐步文昌侍从班。
曾子哀矜情得后,皋陶明允罪疑间。
中朝正赖公持议,那得超然便不还。
诗一:
诏跸南来首赐环,清名谁不仰高山。
独操廷尉平反柄,徐步文昌侍从班。
曾子哀矜情得后,皋陶明允罪疑间。
中朝正赖公持议,那得超然便不还。
注释:
- 诏跸南来首赐环:皇帝驾临南方并赐予环(象征荣誉),使清白的名声广为人们所敬仰。
- 清名谁不仰高山:谁不仰慕他的高尚名声?
- 独操廷尉平反柄:只有他能够掌握审理案件的权力,平反冤狱。
- 徐步文昌侍从班:在宫廷中缓步前行,位列侍从。
- 曾子哀矜情得后:孔子曾子因感伤而得到后人的同情和尊敬。
- 皋陶明允罪疑间:皋陶公正无私,能明察秋毫,解决疑难问题。
- 中朝正赖公持议:朝廷正需要您这样的贤臣提出主张。
- 那得超然便不还:谁能像您一样,不受任何诱惑,坚守自己的职责?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赞美刑部王侍郎的崇高品德和杰出才能。首句“诏跸南来首赐环”表明皇帝的赏识和荣誉,紧接着“清名谁不仰高山”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官员清廉正直、令人敬佩的高度赞扬。第二句“独操廷尉平反柄”,突出了他在司法审判中的独立和公正;“徐步文昌侍从班”则描绘了他作为朝廷大臣的尊贵地位。接下来两句通过孔子和皋陶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他的道德和智慧。最后两句“中朝正赖公持议”和“那得超然便不还”总结了他的重要贡献和不可多得的品质。整首诗充满了对王侍郎的尊敬和赞誉,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远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