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第崇宁一再春,建炎方识老成人。
早为勇退山林士,晚作中兴社稷臣。
手把青箱传后裔,日陪黄阁转洪钧。
乡关间阔虽千里,松槚相望亦海滨。
致政王参政挽诗二首
赐第崇宁一再春,建炎方识老成人。
早为勇退山林士,晚作中兴社稷臣。
手把青箱传后裔,日陪黄阁转洪钧。
乡关间阔虽千里,松楸相望亦海滨。
注释:
- 赐第崇宁一再春:指王参政在被赐宅后,再次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
- 建炎:宋高宗赵构年号(1127~1135)。
- 松楸:松木棺材,借指墓地。此处用以形容王参政去世后,墓地与家乡相隔千里之遥。
赏析:
这是一组对王参政的挽诗。王参政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建炎年间被赐宅,晚年时又被任命为宰相。然而,在他去世前,他已经离开了官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就是用来表达作者对王参政的怀念之情。
首联“赐第崇宁一再春,建炎方识老成人”,诗人回忆了王参政在朝廷中的风采,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普通官员成长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王参政的敬仰之情。
颔联“早为勇退山林士,晚作中兴社稷臣”,则进一步描绘了王参政的一生。他年轻时就勇敢地选择离开官场,成为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而到了晚年,他又毅然决然地回到朝廷,成为了中兴社稷的大臣。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王参政的才华和勇气,也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颈联“手把青箱传后裔,日陪黄阁转洪钧”,则描述了王参政在生前所做的贡献。他亲自参与编纂《青箱杂记》,将他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后人;他还经常陪同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两句诗既表达了对王参政的敬仰之情,也赞美了他的才能和贡献。
尾联“乡关间阔虽千里,松楸相望亦海滨”,则是对王参政的怀念之情的升华。虽然故乡与京城之间相隔千里,但诗人依然能够想象到王参政的身影,感受到他的关怀和祝福。同时,他也明白自己虽然身处海滨,但却无法忘记王参政的教诲和影响。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王参政的深深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