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半空人迹稀,老松自偃何年有。
擢干欲耸不及寻,蟠枝却覆遂盈亩。
群凤晒日相婆娑,病蛟眠沙独蚴蟉。
五月南风翠幄凉,三冬朔雪穹庐厚。
本知托植须冈陵,岂应诎身此培塿。
往来不用为叹嗟,题诗调笑儿女口。

杭州燕思阁分题四首七言得偃松院

古寺半空人迹稀,老松自偃何年有。

擢干欲耸不及寻,蟠枝却覆遂盈亩。

群凤晒日相婆娑,病蛟眠沙独蚴蟉。

五月南风翠幄凉,三冬朔雪穹庐厚。

本知托植须冈陵,岂应诎身此培塿。

往来不用为叹嗟,题诗调笑儿女口。

注释:

古寺庙在半山腰上,很少有人来过,只有松树独自挺立在那里(“偃松”指松树).它生长了多少年啊?松树的树干高高地伸展着,但没有人能把它扳直.它的树枝盘结着,覆盖了一大片土地,就像一亩田似的(“蟠枝”指盘结着的树枝),这是多么壮观的情景.许多凤凰在阳光下飞翔,好像在互相嬉戏.病弱的蛟龙卧在沙滩里,独自蜷曲着身子。

当五月的南风吹过时,那绿色的树荫像一片翠绿的帷幕.下雪的时候,那白雪覆盖着厚厚的积雪。

我原本知道,这些树木都是从山坡上生长来的,而不是由人来栽种.它们怎么会屈从于人而生长在这里呢?

来来往往的人不必为这些树木叹气惋惜,我可以随意地写诗来取乐和嘲笑他们。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淳熙八年(1181)任司农少卿时所作。当时他因不满权臣韩侂胄专横跋扈,上书反对北伐,被贬至潮州。在赴任途中,路过杭州,游览了有名的“燕思阁”,并赋此诗以记游。

前四句描写燕思阁附近的自然景色:古寺半空,人迹罕至,松林苍郁,松木参天。松树虽高大,但无人能将它扳直,只好任其盘旋向上;松树虽盘曲,但枝叶丰满,覆盖了大片土地。接着,诗人又描绘了一群飞鸟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飞翔,一条患病的蛟龙在沙滩上蜷缩着身躯。这两句诗通过飞禽走兽的活动,烘托出燕思阁周围的清幽、寂静、闲适的氛围。

“五月南风翠幄凉,三冬朔雪穹庐厚”二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燕思阁本身。在盛夏时节,南风送来阵阵凉爽;在隆冬腊月,大雪铺天盖地而来。这两句诗既表现了燕思阁周围自然环境的特点,也体现了诗人对燕思阁的喜爱之情。

后四句则是对燕思阁本身的赞美。诗人指出,那些树木都来自山坡,并不是人为培植出来的。它们为何会生长在这里呢?这是因为这里的土壤适宜它们生长。此外,诗人还用了一些比喻手法来形容树木的壮丽景象。如,“擢干欲耸不及寻”一句中的“擢干”指的是树干直立向上,“寻”是指距离地面的距离。这句诗表达了树木虽然长得高大挺拔,但人们无法将其扳直的意思。“蟠枝却覆遂盈亩”一句中的“蟠枝”指的是盘曲的树枝盘绕在一起,“盈亩”则是指覆盖了大片土地的意思。这句诗形容了树木盘曲茂盛的景象。最后,诗人用“群凤晒日相婆娑,病蛟眠沙独蚴蟉。”二句来结束全诗。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凤凰和蛟龙的不同状态,烘托出了燕思阁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美丽。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