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舟上太仓,一钟且千金。
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
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
庙堂方济师,将奈东南何。

诗句赏析: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出自宋朝沈遘的《漕舟》,描述了漕运船只在江南地区的运输场景。
  • 诗中通过描述漕舟的繁忙和对粮食运输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国家对粮食储备的需求以及漕运的经济作用。
  1. 诗句解析:
  • “漕舟上太仓,一钟且千金”:这里的“漕舟”,指的是用来运输粮食的船只。”太仓”是古代存储粮食的地方,而“一钟且千金”意味着漕舟所携带的粮食价值极高,甚至超过了一钟(一种容量单位)的价格。

  • “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这句话表明在太仓中没有剩余的粮食存量,因此漕船可以不断地从南方运来粮食补充至太仓,体现了漕运的高效和充足。

  • “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这里的“畿兵”指的是京城周围的军队,“三垂”则可能是指长江、黄河、淮河一带。诗句描绘了这些地区军事力量的增强,暗示了国家安全和稳定。

  1. 关键词汇解释:
  • “漕舟”:指用于运输粮食的船只。
  • “太仓”:古代用于储存粮食的大型粮仓,此处泛指国家的粮仓。
  • “陈积”:旧粮,指的是已经存留一段时间的粮食。
  • “无极”:形容数量之多,无法计算。
  • “畿兵”、“三垂”:分别指京城及其周边的防御力量和长江、黄河、淮河等地区的军事驻防。
  1. 文化意义和象征: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古代漕运的经济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它展示了朝廷对于粮食供应的重视,以及通过漕运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能力。

  • 漕舟作为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工具,它的存在象征着古代社会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强大的国家机器。

《漕舟》这首诗不仅是对漕运场景的生动描绘,还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我们能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漕运系统及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