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日行春去,言会行春还有数。
真宰何尝不发生,游人其那无凭据。
梨花着雨漫成啼,柳絮因风争肯住。
一片清明好意多,奈何意好难分付。
三月吟
满城尽日行春去,言会行春还有数。
真宰何尝不发生,游人其那无凭据。
梨花着雨漫成啼,柳絮因风争肯住。
一片清明好意多,奈何意好难分付。
注释:
三月:指暮春时节。
真宰:指自然界的主宰者,即天地自然。
真宰何尝不发生:真宰(指天地自然),怎么会没有产生万物呢?
游人:指诗人自己。
着雨:沾湿了。
漫成啼:漫然地啼叫着。
争肯:怎敢。
一片清明好意多:一片春天的美好情意多么深厚啊!
奈何意好难分付:奈何情意美好却又难以诉说啊!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全诗共三联,前两联为第一联和第二联,第三联为第三联和第四联。前三联主要写暮春之景,后一联则抒发自己的感慨。
首联“满城尽日行春去,言会行春还有数”描绘了一幅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外出游玩的画面。这里的“行春”指的是人们出去赏春、踏青的活动。而“言会行春还有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颔联“真宰何尝不发生,游人其那无凭据”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自然之美。这里,“真宰”指的是自然的主宰者,也就是天地自然;“游人”则是指诗人自己。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同时,“无凭据”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春天的留恋和不舍。
颈联“梨花着雨漫成啼,柳絮因风争肯住”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这里的“梨花着雨”和“柳絮因风”都是春天的典型元素,分别代表着梨花和柳絮。而“漫成啼”和“争肯住”则描绘了这些元素在风雨中自由自在地生长的景象。
尾联“一片清明好意多,奈何意好难分付”则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清明”指的是春天的美好时节;而“好意”则是指春天的美好情意。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美好的赞叹和珍惜之情。同时,“奈何意好难分付”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春天美好情意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无奈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