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者名为善处身,非惟能武又能文。
可行可止存诸己,或是或非系在人。
遍数古来贤所得,历观天下事须真。
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
易地皆然休计较,不言而信省开陈。
虽居蛮貊亦行矣,无患乡闾情未亲。
【注释】
何者:哪。
善处身:善于处事。
行:行为。
止:行为。
存诸己:存在于自己身上。
是:正确。
系在人:关系到他人。
历观天下事须真:纵观天下大事必须真实。
吉凶悔吝生乎动:祸福喜忧产生于动作。
刚毅木讷近于仁:刚强正直和迟钝质朴接近仁德。
休计较:不要计算。
不言而信:不用说话而使人相信。省开陈:陈述。
虽居蛮貊亦行矣:虽然居住在边远蛮夷之地也能行动了。
无患乡闾情未亲:不必担心同乡邻里感情疏远。
【赏析】
此诗以“答友人”为题,主要回答了“何谓之善处身?”这一问题。
开头二句:“何者名为善处身?非惟能武又能文。”这是诗人的回答,也是对善处身的阐释。他认为,一个能够用武力征服别人的人固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勇士,但是,仅仅具有武力而缺乏智慧的人,却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而一个仅凭言语就能战胜一切敌人的人,也只能算是一个口才出众的辩士,而并非真正的智者。因此说,善处身的人必须具备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的品质。
三、四句:“可行可止存诸己,或是或非系于人。”这里进一步阐述善处身的含义。他主张,一个人的行为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而一个人的是非标准也应该由自己来确定。也就是说,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处身立世的人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不卑不亢,既不过份张扬自己,也不过分压抑自己。同时,他还强调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是非标准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因此,要想真正地做一个好人,就必须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时宜,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六句:“遍数古来贤所得,历观天下事须真。”这是对善处身的进一步阐述。他认为,古代那些杰出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景仰的对象,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殊的天赋或条件,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他们还注重观察和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从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说,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接下来两句:“吉凶悔吝生乎动,刚毅木讷近于仁。”这是对善处身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带来不同的后果;而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则会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比如,一个心地善良、待人宽厚的人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好感和信任;而一个刚愎自用、喜欢与人争斗的人则往往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因此说,一个真正懂得如何处身立世的人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最后两句:“易地皆然休计较,不言而信省开陈。”这是对善处身的进一步阐述。他认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而在与人交往时,也不需要刻意地去讨好对方或炫耀自己的优点。相反,应该更加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诉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这首诗不仅阐述了何谓之善处身的问题,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需要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