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人出于知,小人知人出于私。出于知,则同乎理者谓之是,异乎理者谓之非。
出于私,则同乎己者谓之是,异乎己者谓之非。
这首诗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对孔子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区分所作的解释。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
- 君子知人出于知,小人知人出于私。
- 君子(即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了解一个人时,是基于他的知识或才能;
- 小人(即没有道德修养或知识的人)了解一个人时,是出于个人的好恶或利益。
- 出于知,则同乎理者谓之是,异乎理者谓之非。
- 因为基于知识的判断,所以那些符合道理的人被视为正确,那些不符合道理的人被视为错误。
- 出于私,则同乎己者谓之是,异乎己者谓之非。
- 因为出于个人利益的判断,所以那些与自己相同的人被视为正确,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被视为错误。
译文:
君子了解他人时,是基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小人了解他人时,是出于自己的喜好和利益。
如果判断依据的是公正无私的知识,那么符合道理的人被认为是正确的,不符合道理的人被认为是错误的。
如果判断依据的是私人利益,那么与自己相同的人被认为是正确的,与自己不同的人被认为是错误的。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孟子对于“知”与“私”的区别的理解。在孟子看来,君子之所以能够正确判断一个人,是因为他们的判断是基于客观的知识和道理,而不是出于个人的利益或情感。而小人之所以会犯错误,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判断受到了私欲的影响,只看到符合自己利益的一面,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和道理。因此,君子应当追求真理,不受私欲影响,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