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巍峨接水滨,兴亡才问便伤神。
鸣鸾东阁知何处,跨鹤西山别有人。
柳映落霞江渚暮,草铺斜日野田春。
群鸥亦厌多悲感,偏与忘机客最亲。

《题滕王阁》是北宋文学家、诗人王安国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公元1061年,正值北宋仁宗嘉祐年间,当时王安国因家世牵连而未能科举及第,心情沉痛。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首联:“高阁巍峨接水滨,兴亡才问便伤神。”
  • 高阁巍峨接水滨:描述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及其雄伟壮观。
  • 兴亡才问便伤神:指出在滕王阁上,作者感慨历史兴衰,引发深沉的悲伤。
  1. 颔联:“鸣鸾东阁知何处,跨鹤西山别有人。”
  • 鸣鸾东阁知何处:以“鸣鸾”象征美好事物,表达对过去辉煌的怀念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 跨鹤西山别有人:用“跨鹤”寓意超脱尘世,表达了与世隔绝的理想境界。
  1. 颈联:“柳映落霞江渚暮,草铺斜日野田春。”
  • 柳映落霞江渚暮:描绘了滕王阁周围景色的美丽,夕阳下的江渚和暮色中的杨柳相映成趣。
  • 草铺斜日野田春:通过“草铺斜日”,展现了春天田野的生机勃勃,呼应了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交融。
  1. 尾联:“群鸥亦厌多悲感,偏与忘机客最亲。”
  • 群鸥亦厌多悲感:通过对比,表达了即使是飞鸟也能感受到人类世界的忧伤与哀愁。
  • 偏与忘机客最亲:强调只有那些超脱物欲的人才能与自然景物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王安国的《题滕王阁》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滕王阁的历史地位和地理特点,更深刻地触及了人生哲理和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情感波动。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索,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自然与人性的独到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