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城南春渺然,幅巾藜杖望晴天。
何须多事途穷哭,莫倚高才瓮下眠。
渭水来从鸟鼠穴,陇山真接首阳巅。
登临未尽牛羊下,安得羲和叱驭旋。

城北城南春渺然,“幅巾藜杖望晴天” 描绘了诗人在晴朗的日子里,头戴幅巾,手执藜杖,遥望蓝天的景象。何须多事途穷哭,“莫倚高才瓮下眠” 则表达了诗人对那些依赖才华而自满于现状的人们的劝诫。以下将详细展开赏析:

  1. 诗句原文
    城北城南春渺然,幅巾藜杖望晴天。
    何须多事途穷哭,莫倚高才瓮下眠。
    渭水来从鸟鼠穴,陇山真接首阳巅。
    登临未尽牛羊下,安得羲和叱驭旋。

  2. 译文解析

  • 城北城南春渺然: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城市南北两边春天景色的描绘。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诗人站在城南北两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 幅巾藜杖望晴天: 诗人手持幅巾(一种遮阳工具),拄着藜杖,仰望晴朗的天空,这体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从容与淡定。

  • 何须多事途穷哭: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挫折的看法。诗人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不必因一时的失意而过度悲伤。

  • 莫倚高才瓮下眠: 诗人批评那些自视甚高、不思进取的人。他认为这样的人应该放下自己的才华,踏实地努力,而不是躺在已有的成就上不思改变。

  • 渭水来从鸟鼠穴: 此句通过渭水的意象,暗指历史变迁或时代的更迭。水流从一个古穴流经,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 陇山真接首阳巅: 陇山(今陕西陇县一带)连接着首阳山(位于河南辉县),这里不仅地理相连,更象征文化和政治上的连续性。

  • 登临未尽牛羊下,安得羲和叱驭旋: 诗人通过登上高处,看到了更加宽广的景观,牛羊群在远处山下悠闲地吃草。这里的“羲和”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诗人借此表达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1. 关键词注释
  • 幅巾:是一种宽边头巾,通常用于遮阳。
  • 藜杖:藜草制作的手杖,常被用来支撑身体或作为行走的工具。
  • 望晴天:形容天空晴朗无云,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 何须多事途穷哭:表示不必因为生活中的小挫折而过度悲观。
  • 莫倚高才瓮下眠:意味着不要因自己的才华而自满,应不断学习和进步。
  • 渭水:指渭河,流经中国多个省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 陇山: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 首阳巅:首阳山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40公里处的太行山东端,相传是商朝末年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义象征。
  • 羲和: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掌管光明和温暖,也象征着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更替。
  • 叱驭旋:意为驾驭马车,使车轮迅速转动,这里比喻迅速行动,恢复秩序或生活状态。
  1. 作品创作背景:据《宋史·周必大传》所载,周必大在宋代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参知政事、枢密院长官等。他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有《观乐亭诗》、《次胡邦衡韵》等传世之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

  2. 作者生平及创作特色:周必大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政治家。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在政治高压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周必大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既继承了宋代文人的典雅传统,又展现了个人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次胡邦衡韵》的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周必大的思想情感及其文学成就。

  3. 作品思想内容

  • 社会责任感:周必大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隐喻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了对混乱时局的担忧。
  • 人生观哲学:周必大的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哲理思考。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价值的深层次反思。
  • 历史使命感:在宋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周必大的作品还承载着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他通过诗歌传达了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1. 艺术手法分析
  • 对比修辞:诗中利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何须多事途穷哭”与“莫倚高才瓮下眠”,前者强调避免无谓的悲伤和自满,后者则警示不应因暂时的成就而懈怠。
  • 寓言象征:通过“渭水”、“陇山”等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诗人传达了深刻的寓意,如时间的流逝、文化的延续等。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幅巾”、“藜杖”、“晴空”、“鸟鼠穴”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画面。
  • 节奏韵律: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合理的停顿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阅读的流畅性。
  1. 综合鉴赏:《次胡志衡韵》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丰富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宋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是周必大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