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米要令陶令出,无毡今坐广文穷。
悬知嚼蜡世味薄,未抵扑衣山色浓。
大盖且从渠自拥,小槽当与客频中。
家谈安得从三老,华萼同编是古风。

【注释】

1、次韵:应和别人的诗,以自己的诗相酬答。

2、罗仲共:指诗人与罗仲共的交情或关系。

3、教授:官名。古代称有学问的人为教,故称学府中的教师为教授。

4、米:指俸禄。

5、令陶:指陶渊明,字令陶,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彭泽县令。

6、无毡:即“无绵”。

7、广文:官名。汉代称郡国学官为博士,其属员为助教,称为“博士弟子”,简称“博士”,亦称“广文”。

8、悬知:意谓知道。

9、嚼蜡:比喻说话或文章枯燥无味,如吃蜡一般难咽。

10、扑衣山色:形容山色浓丽。

11、大盖:指大车。

12、小槽:指小酒壶,泛指酒器。

13、华萼:指花萼,花萼是花的一部分,因形似花瓣而得名。

14、三老:指孔子、孟子、董仲舒。

【赏析】

首句“为米要令陶令出,无毡今坐广文穷”,意为:为了米就要让陶渊明出来做官,没有毡就要坐着贫困了。这里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第一句用“要令”二字,表明了对陶渊明的敬仰,也表现了诗人渴望从政的强烈愿望,同时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第二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认为现在的处境与陶渊明当初的贫瘠不同,已经可以衣食无忧了,但仍然感到贫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陶渊明高洁品格的羡慕。

第二句“悬知嚼蜡世味薄,未抵扑衣山色浓”中,“咀嚼”和“扑衣”都是形象化的描述,通过这两个动作来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受。“世味薄”是指世道艰难,人情冷漠;“扑衣山色浓”则是指山色美丽而浓烈,暗喻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整句诗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三句“大盖且从渠自拥,小槽当与客频中”,是说:大盖马车就让它自己使用好了,小酒壶可以常常供朋友饮用。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享受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就可以不必过于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这种观念体现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第四句“家谈安得从三老,华萼同编是古风”,是说:在家里谈论的时候,怎能不学习孔子、孟子、董仲舒等人的智慧呢?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孔子、孟子、董仲舒三人合编的《春秋》,二是“三老”,即在乡里中担任官职并有声望的老人。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的尊重和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

最后一句“安得从三老,华萼同编是古风”,则是说:怎么能跟三老一样拥有学问呢?只有像花朵一样绽放才是最美的。这里的“华萼”指的是花朵,用来形容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花朵一样绽放,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学识和才华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人生境界的向往。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同时,诗歌中也融入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元素,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