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颠老去几霜秋,知处元应不奈愁。
但得稍分花到眼,谁能更觅地埋忧。

【注释】

叔达:即杜甫。华颠:指杜甫晚年头发花白,如雪一般。元应:元稹,杜甫的好友。奈愁:无奈、烦恼。但得:只要能得到。地埋忧:把忧愁深深地埋在心底。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秋,时杜甫在夔州。诗人以菊花自比,抒写自己年老多病,鬓发如霜的苦闷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是一首咏菊的名篇。

“叔达许分萱柳二栽。”这是说,我的好友元稹答应我为他种两株萱草和柳树。萱草又叫忘忧草,寓意忘却忧愁。柳树则寓意着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人用“萱柳”来比喻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华颠老去几霜秋,知处元应不奈愁。”这两句是说,如今我已经白发苍苍,如同秋天的霜降一样寒冷,我知道好友你是不会忍受这种痛苦的。这里的“几霜秋”指的是诗人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暮年时期,而“霜秋”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深怀念和对他的担忧之情。

“但得稍分花到眼,谁能更觅地埋忧?”这两句是说,只要能够得到一些美丽的花朵供我欣赏,我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谁能让我把那些烦忧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呢?这里的“花到眼”指的是赏心悦目的美景,“埋忧”则是指将内心的忧愁深藏不露。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于烦忧的无奈之情。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的秋天写的,那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看到身边的菊花盛开,想到自己的好友元稹也正在经历这样的岁月,心中不免生出了许多感慨。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好友深深的怀念和对自己年老多病的无奈之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