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鹊桥成不恨迟,隔秋相见岂无期。
姮娥空傍月中去,嫁得星郎是几时。

“乌鹊桥成不恨迟,隔秋相见岂无期。姮娥空傍月中去,嫁得星郎是几时”

这首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传达了诗人对爱情与忠贞不渝的追求。在宋代诗坛,周紫芝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敏锐的情感表达而著称。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现代解读,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永恒爱情。

首句“乌鹊桥成不恨迟,隔秋相见岂无期”中,诗人用“乌鹊桥成”象征着七夕节的象征——鹊桥的建成,这不仅是一个建筑上的成就,更是牛郎织女得以相聚的媒介。虽然建成了鹊桥,但牛郎织女却因为天庭的规定而被迫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这里的“恨迟”反映了他们因距离而产生的遗憾和无奈。然而,诗人并没有陷入悲观之中,而是以“隔秋相见岂无期”表达了对未来相聚时间的乐观期待。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姮娥空傍月中去,嫁得星郎是几时”,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这里,“姮娥”指的是月亮上的嫦娥,她的出现往往是孤独和寂寥的,因为她需要独自面对寒冷的月光。而“星郎”则代表了牛郎,他虽然被赋予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但现实中他仍然需要在人间辛勤劳作,无法像嫦娥那样享受到永恒的陪伴。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牛郎和嫦娥的命运,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忠贞爱情的赞美。同时,诗人也没有停止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嫁得星郎是几时”中的“几时”既指牛郎的未来,也隐喻了诗人自己对于理想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这首诗不仅是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浪漫化解读,也是对忠贞爱情的高度赞扬。通过对这一古老故事的现代诠释,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宋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