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真欲见秋毫,碧海无人掣巨鳌。
多谢西风卷烟雨,肯来湖面作波涛。
【注释】
燕客:指苏轼。湖亭:即东坡亭。
真欲见秋毫:真想看见秋天的毛细孔。
碧海:指太湖,因湖水呈碧绿色。
巨鳌:巨大的龟甲。
西风卷烟雨:西风将云雾吹散,雨点打在湖面上。
肯来:愿意到来。
作波涛:激起波涛。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的一首咏景诗,写诗人于四月八日游览西湖时所见美景。诗前有小序:“四月八日夜,游船至湖心亭下,坐而观之,如在镜中,其光可鉴毛发也。四顾皎然,皆琉璃玉界。”
首句“水平真欲见秋毫”,用《庄子·养生主篇》中“牛有舐痈者,若见牛未生毫末,则刺之;若不生毫末,则已刺之。人有不待见毫未见者,而谓之利剑者,此吾所以告之于人。”意谓水面平静得简直可以看见秋天的毫毛了。诗人以水喻月,以月比秋毫,形容湖面清澈见底,倒映着月亮,如同秋夜的霜露一般晶莹剔透,可见其对景色的欣赏之深。
第二句“碧海无人掣巨鳌”,用《列子·汤问》中“渤海之东,有五山,环之而行,一日罗罗,二曰漆漆,三曰桑阳,四曰岱舆,五曰方壶。五山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名曰旷宇。其中有五采神鸟,名为凤凰。凤之音希,而鸣声清和,有六玄、五杂之象。凤凰翔于九庭,盖一足,文不特著”。这里以五山、神鸟、凤凰、九庭等神话传说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太湖的壮阔气势,以及湖中的水天一色之美。
第三句“多谢西风卷烟雨”,借用《楚辞·招魂》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的意境。诗人以西风为媒介,把湖上的烟雾雨气卷起,使太湖更加美丽迷人。
最后一句“肯来湖面作波涛”,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湖景后,不禁感叹西风的威力之大,能够将湖面的雾气吹散,使得湖面波涛滚滚,犹如海浪一般。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又体现了他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