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翁老去无人数,晚岁移家在河浒。
败絮蒙头那复霜,破屋穿天只愁雨。
大儿窗下抄奇书,小儿灯前诵论语。
明日羞囊馀几何,客至无钱具鸡黍。
解析与赏析:
一、诗句释义及注释:
- 驼山秋晚二首 - 这是诗的主题。
- 诗翁老去无人数 - “诗翁”指的是一个以写诗为生的老者,“无人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不被理解。
- 晚岁移家在河浒 - “晚岁”指晚年,“移家”意味着搬家,“河浒”是指河流边。
- 败絮蒙头那复霜 - “败絮”指的是破旧的棉絮,比喻生活贫苦;“蒙头”形容生活贫困到连被子都买不起。
- 破屋穿天只愁雨 - “破屋”指破旧的房屋,“穿天”形容房屋非常破旧,甚至可能穿透屋顶。“愁雨”表示担心下雨。
- 大儿窗下抄奇书 - 描述家中有孩子正在努力学习。
- 小儿灯前诵论语 - 另一个孩子在灯下读书学习。
- 明日羞囊馀几何 - “羞囊”即羞涩的囊袋,指钱囊。这里的“馀几何”表达了对未来经济状况的担忧。
- 客至无钱具鸡黍 - “客至”意味着客人来访,“无钱”指没有足够的钱财招待客人,“具鸡黍”是准备饭菜招待客人。
二、译文:
诗翁已老,人世间无人理解,年老后迁往河滨居住。生活如被破旧棉絮覆盖,即使冬天也感受不到丝毫温暖,破旧的房屋几乎要穿透屋顶还担心雨打。家中有两个孩子在勤奋读书,一个在窗下抄录奇书,另一个在灯下诵读《论语》。担心明天钱包里的钱不多了,当客人来时无法用它来招待他们。
三、赏析:
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老人的生活状态,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困顿,以及他对生活的无奈和期待。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环境,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简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诗中的意象生动,如“败絮蒙头”、“破屋穿天”,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困境。整体而言,这首诗情感真实而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