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兵出塞将军行,棘门灞上空屯营。
羽书夜半急如火,淮田千里无春耕。
庙堂有议如建武,十岁边头不鸣鼓。
君王无事两国欢,长乐宫中瞻圣母。
鹰饥虎饱不足图,三军渐欲销兵符。
红旗尽卷夜烽冷,铜花绣甲金模糊。
横议当年猬毛起,公持一言天自喜。
尽收诸将入神京,十六卫闲清似水。
榆关一骑不动尘,阴功何止活万人。
封侯铸印不足说,朱颜一笑三千春。
汉兵出塞将军行
汉兵出塞将军行,棘门灞上空屯营。
羽书夜半急如火,淮田千里无春耕。
译文:汉代的军队在边塞上行动,但营地却空无一人,因为将军已经出征。夜晚收到的紧急军情如同烈火般紧迫,而远在淮河流域的农田却被暂时抛诸脑后。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将军出征的情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生活的破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夜半急如火”形象地描绘了紧急军情的紧迫性,而”淮田千里无春耕”则展示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庙堂有议如建武
庙堂有议如建武,十岁边头不鸣鼓。
君王无事两国欢,长乐宫中瞻圣母。
译文:在朝廷中有人建议采用建武年间的策略,使得十年来边境没有战事,皇帝因此可以安心享受和平。在皇宫的长乐宫里,皇帝可以观赏到圣母的画像,感受到和平的气息。
赏析:此篇反映了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实现和平稳定的愿望。”建武”可能指的是东汉初年由光武帝刘秀建立的稳定时期,其时边疆安宁,国泰民安。”君王无事两国欢”描绘了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国家与邻国之间可以友好相处,共同繁荣的景象。而”长乐宫中瞻圣母”则表现了皇帝在宫廷中享受和平、欣赏圣母画像的宁静生活。整体上,这首诗传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当前和平局面的赞美之情。
鹰饥虎饱不足图
鹰饥虎饱不足图,三军渐欲销兵符。
红旗尽卷夜烽冷,铜花绣甲金模糊。
横议当年猬毛起,公持一言天自喜。
尽收诸将入神京,十六卫闲清似水。
榆关一骑不动尘,阴功何止活万人。
封侯铸印不足说,朱颜一笑三千春。
译文:鹰和虎都吃饱了,不再需要争斗,军队渐渐减少了旗帜和信号。夜幕下,红旗被收起,烽火也逐渐熄灭,士兵们穿着华丽的盔甲,金甲显得有些模糊。当时有人提议改变旧有的军事策略,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施。将所有将领召集至京城,他们的表现让皇帝非常满意。守卫边疆的十六卫像清泉一样清澈,为他们立下的功勋足以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虽然封赏和铸印是小事,但是皇帝的笑容足以让人感到快乐。他的容颜仿佛永远年轻,让人羡慕。
赏析: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鹰饥虎饱不足图”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而”三军渐欲销兵符”则表明了战争即将结束,军队减少的标志。”红旗尽卷夜烽冷”描绘了夜幕降临时分的宁静,而”铜花绣甲金模糊”则突出了士兵们华丽的盔甲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模糊,这象征着和平时期的华丽与奢华。最后几句则描绘了皇帝对将军们的褒奖和他们所带来的和平景象,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清新如水的安宁。全诗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结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