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发朱颜日枯槁,心向梅花两倾倒。
谁知更有少陵翁,江上情多被花恼。
三年家住孤山下,玉树濒湖得春早。
山高有月韵最胜,水近无风香亦好。
凌霜我欲念花寒,对酒花应怜客老。
孤芳一别今几时,更恐山林迹如扫。
罗浮欲入梦成空,遗恨此生常草草。
醉挽芳条欲问谁,满挹清樽酹碧昊。

【注释】

  1. 绿发朱颜:年轻有为。
  2. 黄法曹:唐代诗人黄滔,字文江,号中玄子,莆田人,曾任礼部员外郎。
  3. 仲平:苏轼的别号。
  4. 见梅:指赏梅。用黄法曹旧:指黄滔曾在孤山赏梅。
  5. 少陵翁:杜甫的别号,杜甫曾自称“诗家杜陵翁”。
  6. 三年:三年前,即天圣八年(1030年)。
  7. 玉树:比喻梅花如玉树临风般挺拔俊美。
  8. 凌霜:形容梅花不畏严寒。
  9. 念花寒:怜惜梅花受冻。
  10. 对酒:指在酒面前吟诗作赋。
  11. 孤芳:指孤独而清高的梅花。
  12. 一别:分别。
  13. 更恐:担心。
  14. 罗浮:山名。
  15. 遗恨:留下遗憾,未能实现的愿望或理想。
  16. 常草草:常常心烦意乱的样子。
  17. 醉挽:醉酒后拉起梅花枝。
  18. 碧昊:天空中的白云。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天圣八年(1030)游孤山时写的。当时苏轼和黄滔都在苏州做官,黄滔在孤山种梅,苏轼游赏时写了这首七绝。全诗通过对黄滔梅花的赞赏,抒发了诗人自己与梅花一样的高洁品质,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描绘出黄滔的容貌,说他虽然已经白发苍颜,但依然精神抖擞,心向梅花倾倒不已。接着,诗人又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黄滔人品的高度赞扬。他认为黄滔比杜甫还更有才情,因为他不仅在官场上很有作为,而且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高超。
    中间四句,诗人继续赞美黄滔的人品和才华。他住在孤山下,因为那里风景优美,所以很早就迎来了春天。山上的高远和水中的美丽都让人感到十分愉悦,而黄滔的才情更是让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惊叹。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强调了黄滔的才华和品德。他说,即使是凌霜的老梅也要被他的才华所感动,而他在饮酒赋诗的时候更能感受到梅花的香气。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黄滔的敬仰之情。
    结尾四句,诗人开始进入主题,直接表达了对黄滔的欣赏之情。他说,自从三年前分别之后,他就一直在想念黄滔的人品和才华。他还表示,更害怕的是,如果黄滔真的像山林一样隐退,那将是多么可惜的事啊!最后,他也表达了自己对黄滔的思念之情。他希望黄滔能够回来,一起欣赏梅花,一起喝酒赋诗。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黄滔的词藻华丽的诗歌,通过赞美黄滔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