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鲁将军,兵败携部曲。
来投衲子衣,解甲饭戎菽。
谁令名此山,异代有馀辱。
【注释】
①子山:指晋代谢安,字安石。他曾隐居于会稽的东山(在今浙江上虞县),后出仕,任东晋司徒、扬州刺史等职。后人称他为“东山先生”。
②鲁将军:指鲁肃。鲁肃是东吴名将,曾与周瑜共同抵抗曹操,官至大司马,封武乡侯。后来因孙权怀疑他的忠诚度,被赐死。
③部曲:《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而好武捷,便弓马,便乘船,便水战,短于变化,才器非长。”意思是说鲁肃善于用兵,但缺乏文采。这里指他的部队。
④衲子衣:即衲衣和尚。指僧人的衣服。衲衣和尚,即禅宗和尚,这里指谢安。
⑤解甲饭戎菽:意为放下兵器,吃糙米饭。这是谢安晚年隐居东山时的生活写照。
⑥谁令:何人命令。
⑦异代有馀辱:意谓后代还有余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诗人借咏史抒怀,对鲁肃和谢安两位历史上的人物进行比较,感慨他们的命运不同。全诗四句,每句都紧扣一个关键词语,并围绕这个关键词语展开联想,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及自己的情感。
前两句“缅怀鲁将军,兵败携部曲”,回忆了当年鲁肃与周瑜共抗曹操的历史往事。鲁肃是东吴的重要将领,曾在赤壁之战中协助周瑜打败曹操。然而,由于孙权疑心过重,导致鲁肃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凸显了鲁肃与谢安的不同命运。
中间两句“来投衲子衣,解甲饭戎菽”,则转向对谢安的描写。谢安是东晋时期的名将,他在年轻时就已经文武双全,后来隐居东山时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这里的衲子,就是禅宗和尚的意思,也就是谢安。诗人通过描绘谢安穿着僧袍、吃着粗米饭的场景,进一步突出了他淡泊明志、超脱世俗的品质。
最后两句“谁令名此山,异代有馀辱”,则是对两位历史人物命运的总结与感慨。诗人认为,鲁肃和谢安虽然都是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但他们的结局却截然不同。鲁肃因为被孙权怀疑而遭杀身之祸;而谢安却能够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最终得以安然度日。这种不同的结果,让后人不禁感叹不已。
整首诗通过对鲁肃和谢安两位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诗句中,更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