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屋渠渠斫采椽,笋舆就养有成言。
南陔久叹薪吹棘,北户空劳草树萱。
堂上只容瞻像设,寝中那复问寒暄。
朝思夕念嗟何及,仿佛神游入梦魂。

【注释】

  1. 登仕郎:指进士及第。曾忠佐:曾巩的字。迎母王:迎接母亲王氏。乐氏:乐安郡,治所在今山东青州市。母许:指许氏,曾巩的妻。新居:新建成的住宅。成:建成,完工。
  2. 是筑第:于是建造宅第。高沙:地名,位于今江西上饶市。轮奂(huàn):形容房屋建筑壮丽。
  3. 母欲迁而逝:母亲想迁移到别处,但最终没有迁移。
  4. 虚中堂:在中堂里虚设。榜之:在中堂上刻写。思永:作者自号“思永居士”。
  5. 夏屋渠渠:高大宽敞的屋子。斫采椽:砍伐粗大的椽木。笋舆:竹制的轻便小车。就养有成言:就养,即侍奉。有成言:有了约定和诺言,即母亲要来居住。
  6. 南陔:南方的庭院。久叹薪吹棘:长久以来叹息柴草被风吹断的声音。北户空劳草树萱:北方的门扉因草树茂盛而显得空荡荡。
  7. 堂上只容瞻像设:中堂里只能容纳供奉神像的地方。寝中,指卧室。那复问寒暄:还有什么可以询问的呢?
  8. 朝思夕念嗟何及:早晨思考,晚上思念,感叹来不及了。
  9. 仿佛神游入梦魂:好像神游到了梦中一样。
    【译文】
    曾经中了进士,曾忠佐迎母亲王氏到乐安县乐氏县居住,新建的住宅终于落成了。我立即回到家乡建造了高高的宅第,十分华丽富丽。母亲想要迁离这里,但最终还是没能实现。我在中堂上虚设供佛的地方,并刻写“思永”二字以示纪念。夏天的房室宽敞高大,用粗大的木料建造,方便母亲居住;冬天时,她乘坐竹制的小车来此。母亲长期在南方的庭院,因柴草被风吹断发出长声而叹息,北门由于草树茂盛而不显空旷。在中堂上只能容纳供奉神像的地方,卧室里也无处可去,询问寒冷或温暖的事情已经无意义了。每天早晨思考,晚上思念,感叹无法挽回。好像进入了梦境,进入了梦乡一般。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记述了曾巩为迎养其母王氏于乐安县乐氏县居住而修建宅第,并为之题写了“思永”二字,以及他与母亲的一段生活轶事。
    诗的前半部描写曾巩迎养母于乐安的过程。开篇点明曾巩得中进士之后,曾母王氏来到乐安县,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后二句写曾母王氏在新居落成之后,即开始移居于此。这两句诗以一“新”字概括了曾母王氏对新居的喜爱之情,同时突出了曾母王氏对儿子的殷切期望。接着诗人写到自己为迎接母亲来到乐安而建造的一座高大华丽的宅第,其中“是筑第”一句交代了这个宅第的来历。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自己为迎接母亲而建宅的行为,还表现出自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诗的后半部则主要描述了曾巩与母亲之间的日常生活情景。前四句写曾母王氏居住在乐安期间的生活情况。首句“夏屋渠渠”,描绘出乐安夏日炎热的情景;后三句则是说曾母王氏居住在乐安期间的生活状态,她经常叹息柴草被风吹断发出长声,并且北户因为草木茂盛而显得空荡荡,这四句话生动地表现了曾母王氏的生活状况。接着又通过“堂上只容瞻像设”和“寝中那复问寒暄”两个细节,表现了曾母王氏对子女的关心和牵挂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曾母王氏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期待。
    诗的后四句主要表现了曾公与母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前两句写曾公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他每日都在思考如何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这种思念之情却始终无法实现,因此感叹不已。后两句写曾公对母亲的关爱之情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他想象着母亲在梦中的形象,仿佛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梦境之中,以此来表达他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分表达了曾公对母亲的深情厚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