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至三献,不计刖足悲。
冶剑时一鸣,宁免流俗疑。
买丝绣平原,聚金铸钟期。
至宝不自宝,所贵知音知。
何惜五十弦,为君奏声诗。

上平舟杨先生二首

璞玉至三献,不计刖足悲。

冶剑时一鸣,宁免流俗疑。

买丝绣平原,聚金铸钟期。

至宝不自宝,所贵知音知。

何惜五十弦,为君奏声诗。

【注释】

璞玉至三献:璞玉,未经琢磨的玉石,比喻未被发掘的人才或才能。三献,指多次进献。

不计刖足悲:不考虑因脚受刑而感到的悲伤。

冶剑时一鸣:冶,熔化;鸣,发出声音。冶炼好的宝剑,有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宁免流俗疑:宁可避免因与众不同而引起的世俗怀疑。

买丝绣平原:绣,刺绣,用彩线织成花纹。平原,原指土地平坦,此处指大地。

聚金铸钟期:聚金,指积聚财富。铸,铸造。钟期,春秋时晋国善鼓琴者俞伯牙善听人钟子期弹奏,伯牙每弹一曲,钟子期必能说出其中的意思,伯牙感叹“善哉乎,峨峨兮若泰山”。这里比喻钟离意为人正直、清正廉明。

至宝不自宝:至宝,最高尚、最珍贵的宝物。至宝不自宝,意思是最高的宝物不会为自己珍重。

所贵知音知:所,动词助词。

何惜五十弦:五十弦,形容乐器多。古瑟有二十五根弦,五十弦即二十五根加一根,是说不要小气,要慷慨大度地帮助别人。

为君奏声诗:为君,指替您演奏诗歌。奏声诗,就是吟咏诗歌。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春,诗人任翰林院编修官后,与同官御史大夫赵仁杰等一同到京城郊外踏青,并游览了名胜古迹。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贤士的敬仰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感。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赞美那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中间四句抒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珍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最后两句劝慰他人,表达出诗人的豁达胸襟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第一句“璞玉至三献”,意思是那些像美玉一样纯洁无瑕的人才应当受到三次推荐。“至三献”是指人才应当得到多次推荐才能被发现。这里的“三献”并非字面上的三次推荐,而是暗指那些像美玉一样的人应当得到多次推荐才能被发掘出来。

第二句“不计刖足悲”,“宁免”表示宁愿不计较,“流俗疑”指的是世俗的猜疑和非议。这里的“刖足悲”是指因为被惩罚而被截去了脚的痛苦和悲伤,诗人在这里用来形容那些被误解或被打压的优秀人才。

第三句“买丝绣平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像丝线一样纤细的才华也应该被绣成美丽的图案。这里的“绣平原”是指用丝线在广阔的平原上绣制出精美的图案,比喻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应该得到展示的机会。

第四句“聚金铸钟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像黄金一样珍贵的才华也应该被铸造成不朽的名声。这里的“铸钟期”是指铸造成钟期那样的高洁品质,比喻那些有才华的人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誉。

第五、六句“至宝不自宝”,这里的“至宝”指的是最高尚的宝物,“自宝”则是指自己珍惜自己的宝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最高尚的宝物是不会为自己的价值而感到骄傲的。诗人在这里用来形容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会为了自己的名声而炫耀自己的才华的。

第七、八句“所贵知音知”,这里的“知音”指的是懂得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或地位,而是有一个懂得欣赏自己才华的人。诗人在这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这首诗通过对一些优秀人物的描绘和对他们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的关切之情以及对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的支持之意。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世道的批判,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