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巅复山巅,树杪复树杪。
白云已摩肩,青意犹未了。
积苏笑壤鼠,决眦极飞鸟。
吴涛与越树,灭没窥缥缈。
洪荒本无界,所恨见者小。
九万逍遥游,语大未易少。
【解析】
此诗的译文为:登上北高峰,山巅复山巅,树杪复树杪。白云已摩肩,青意犹未了。积苏笑壤鼠,决眦极飞鸟。吴涛与越树,灭没窥缥缈。洪荒本无界,所恨见者小。九万逍遥游,语大未易少。
【答案】
译文:
登上北高峰,山巅复山巅,树杪复树杪。
白云已摩肩,青意犹未了。积苏笑壤鼠,决眦极飞鸟。吴涛与越树,灭没窥缥缈。
洪荒本无界,所恨见者小。九万逍遥游,语大未易少。
注释:
北高峰:指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的孤山,因在西湖北面而得名。
树杪:树梢。
摩肩:擦肩而过的意思(“摩”通作“摩”,接触)。
积苏:堆积的草木。
决眦:睁大眼睛。这里形容极力远望的样子。
吴涛:泛指南方水乡的水声。越树:泛指南国树木。这里用典,以“吴涛”暗指钱塘江潮,“越树”暗指南天竺。
洪荒:远古时代,天地开辟以前的状态。这里泛指古代或远古时代。
九万里:指极目远眺之境。
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语大:说大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杭州西湖后写的一首七律,写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春。
首句“登北高峰,山颠复山颠”,是全篇的总领,它概括地写出了作者登峰观海、放眼世界的豪迈情怀。《诗经》上就有“登高能远望”的说法。诗人正是通过登高山来扩大视野,俯察宇宙,从而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由此而萌发出一种“逍遥游”的思想。次句“复山巅,树杪复树杪”,是写站在山顶上的所见所感。诗人从高处俯瞰山下,只见山上有山,树下有树,层层叠叠,重重叠叠,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三、四句是写登临后的所见,“白云已摩肩,青意犹未了。”诗人面对茫茫云海,不禁感慨万分,他想到人世间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像眼前的白云一样瞬息即逝,于是感叹道:“青意犹未了。”这两句是说,眼前美好的自然景色虽然令人流连忘返,但青山绿水的美丽景色却永远让人难以忘怀。
五、六句是写诗人在观赏美景时的心情感受。“积苏笑壤鼠”,“苏”,通“蔬”,指草木;“笑壤鼠”是说草木丛中的小动物也仿佛在笑人。“决眦极飞鸟”,意思是说诗人瞪大眼睛看着飞翔的大雁,直到它们消失在天际。这两句是说,诗人看到草木丛中的各种小动物也在欢欣地嬉戏玩耍,以及大雁们展翅高飞,直冲云霄的情景,都使他感到心旷神怡。“吴涛与越树”,“吴涛”泛指江南水乡一带的水声,“越树”则指东南方向的树木,诗人在这里以景结情,表达了他对南方水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七、八句是写登临后产生的联想。“灭没窥缥缈”,意思是说,诗人眺望远方的群山,只觉得那些山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不见,只能依稀看见一些缥缈难辨的轮廓。“洪荒本无界,所恨见者小。”诗人进一步发挥自己的联想,说天地洪荒时代本来没有界限,只是后人只看到了一小部分而已。这两句是说,诗人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人类历史的悠久和宇宙的无限广阔,觉得人的见识太短浅了。
这首诗的结尾两句是诗人在欣赏自然风光之后产生的一种遐想。“九万里逍遥游”,是说诗人想象自己驾着一叶扁舟在大海里任意航行,可以到达九万里之外的地方,这是诗人的理想境界;然而诗人又接着写道:“语大未易少。”意思是说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境界谈何容易!诗人用这种设想表达出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