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疑争地,疏疏巧避墙。
少纾黄落恨,聊贷白间凉。
秀色浸朝几,寒声到夜床。
何须渭川口,玉立万夫长。
注释:
漫漫:漫长。
疏疏:稀疏,不密集。
巧避:巧妙地避开。
少纾:稍稍缓解。
黄落恨:指秋天落叶的景象,象征着衰老和孤独。
聊贷:暂且借来。
秀色:美丽的景色或事物。
寒声:冷清的声音。
何须:何必。
渭川口:指渭河的入海口,这里用来形容宽阔的水域。
玉立:像美玉一样直立。形容高耸、挺拔。
万夫长:指威武的将领或英雄人物。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窗下竹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全诗以”次韵度上人窗下竹”为题,通过反复吟咏,将竹子的形态特征和内在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漫漫疑争地”,描述了竹子的形态特点。这里的”漫漫”形容竹子生长的漫长过程,仿佛在地面上争夺空间;”争地”则暗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可能是一种竞争激烈的环境,需要不断地向上攀爬,才能获得生存的空间。这种比喻形象生动,让人联想到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
次句”疏疏巧避墙”,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形态。这里的”疏疏”指的是竹子的分布状态,即竹子并不密集生长,而是疏离地分布在周围环境中;”巧避墙”则暗示了竹子的生长习性,即它们善于利用墙壁等障碍物进行躲避,以避免受到伤害。这种描写既展现了竹子的生存智慧,也体现了其独特的生存方式。
接下来的两句”少纾黄落恨,聊贷白间凉”,则是对竹子的象征意义的进一步阐释。这里的”黄落”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意味着生命的衰老和凋零;”白间凉”则代表了夜晚的宁静和凉爽,给人以安慰和放松。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
最后两句”秀色浸朝几,寒声到夜床”,则是对竹子美景的赞美。这里的”秀色”指竹子的翠绿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寒声”则形容夜晚的微风和竹叶摩擦产生的声响,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诗人通过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的外貌特征,更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之美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反复吟咏和意象的运用,将竹子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完美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