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天时节少春寒,几蒂梅花雪欲残。
水次军城囊剑入,雨馀村坞镫驴看。
名缘未出知谁异,道为深穷却自难。
第一京师早西入,庙廊题字可无韩。
”`
淮天时节少春寒,几蒂梅花雪欲残。
水次军城囊剑入,雨馀村坞镫驴看。
名缘未出知谁异,道为深穷却自难。
第一京师早西入,庙廊题字可无韩。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淮天时节少春寒
- 解析:这句描述季节和天气情况,”淮天”通常指代江淮地区,而”时节少春寒”则表达了春天时节的寒冷感觉。
- 赏析:通过季节的变换,诗人传达了对季节转换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2. 几蒂梅花雪欲残
- 解析:”几蒂”指的是梅花枝条上残留的花朵,暗示着春天即将结束;”雪欲残”则形容雪花即将落尽的情景。
- 赏析: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述,营造出一个既清新又略带凄凉的意境。梅花在冬去春来之际,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3. 水次军城囊剑入
- 解析:”水次”指的是水边或河边;”军城”可能是指某个军营或城镇;”囊剑入”意味着携带着剑进入这个场所。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种军事氛围,可能是诗人被征召入伍或是在军中服役的场景。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表达了他对即将到来的战事的预感或体验。
4. 雨馀村坞镫驴看
- 解析:”雨馀”表示雨后;”村坞”指的是乡村的角落;”镫驴”是一种古代交通工具,即驴背上的灯,用于照明。
- 赏析:这一句描述了战后的景象,人们在战后的雨后重新回到村庄,使用驴背上的灯光照亮道路。这种描写反映了战争结束后人民生活的恢复和重建过程。
诗歌结构与主题
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两句构成一联,共四联组成完整的篇章。首联“淮天时节少春寒”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描绘了早春时节的冷清与萧瑟。接下来的三联分别描绘了战前的准备、战争期间的情景以及战后的恢复景象。最后一句以“第一京师早西入”,点明了诗人即将离开家乡前往京城的情境,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关键词解释与译文
关键词解释:
- 淮天:泛指江淮地区的天气,多指春季。
- 几蒂:指梅花枝条上剩余的花枝,象征生命虽弱但仍坚强。
- 梅雪欲残:形容冬天即将过去,梅花上的雪即将消融。
- 水次:指河流旁边,常用于描述行军、战斗等场合。
- 军城:指军营或城镇所在地,此处可能暗示诗人所在的地方或任务地点。
- 囊剑入:携带宝剑进入,可能暗示某种使命或责任。
- 霁雨: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 镫驴:古代交通工具,一种由驴拉动的灯具车。
- 无为军:地名或军事基地名称,这里可能是诗人所在的地点或将要到达的目的地。
- 京师:首都,这里指京城或国家中心区域。
- 庙廊题字:在庙宇或官署墙壁上书写文字,常用来表达个人的志向或愿望。
- 无韩:无愧于心,意即无愧于国家。
译文:
淮天地时少春寒,几蒂梅花雪欲残。水次军城囊剑入,雨馀村坞镫驴看。名缘未出知谁异,道为深穷却自难。第一京师早西入,庙廊题字可无韩。
诗歌鉴赏与创作背景
林逋的诗歌风格以淡远、含蓄著称,他的作品常常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或寄托哲思。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画面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间情感的独特感悟。同时,通过对比战前的宁静与战后的忙碌,也间接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苦难的深深同情。
创作背景
《送陈纵之无为军》的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可能在北宋时期因某种原因被征召至无为军(今安徽无为)担任军事职务。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赴任途中或任职初期所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