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时不敢留姓名,一身万里鸿毛轻。
征鞭不返长淮水,正恐来者愁此行。
吁嗟此行良独难,出门儿女更辛酸。
平生崛强身是胆,自许虎口能生还。
犬羊异种犹人类,惟有肝胆倾相示。
此语历历端不诬,毕竟言之无二意。
从前鸥鹭奋不飞,机心一动成惊疑。
愿言嘻嗑啖儿齿,直到齿落儿不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及思想情感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出疆”意思是离开边疆。这首诗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冬从凤翔入蜀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但天下仍然战火纷飞,百姓饱受战争灾难。诗人怀着满腔悲愤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这次出逃的感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第一联:去时不敢留姓名,一身万里鸿毛轻。征鞭不返长淮水,正恐来者愁此行。

“征鞭不返”,说明作者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而自己却无怨言,只担心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

译文:我出发时不敢留下姓名,只身万里如鸿毛般轻飘。

第二联:吁嗟此行良独难,出门儿女更辛酸。平生崛强身是胆,自许虎口能生还。

“吁嗟此行”,感叹这次出逃多么艰难啊!“出门儿女”,指自己年幼的儿子和妻子。“自许虎口能生还”,表现诗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

第三联:犬羊异种犹人类,惟有肝胆倾相示。此语历历端不诬,毕竟言之无二意。

“犬羊”,借指吐蕃;“异种”,不同种类。“肝胆”,比喻忠诚的心。“端不诬”,即毫无虚假。

第四联:从前鸥鹭奋不飞,机心一动成惊疑。愿言嘻嗑啖儿齿,直到齿落儿不知。

“鸥鹭”,借指吐蕃。“嘻嗑”,吃的意思。“齿落儿不知”,说明吐蕃侵略者的残暴,令人痛心。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乾元初曾应召回京,但因太子李亨兵败灵武,肃宗即位,他因不愿依附权贵而再度逃离长安,到秦州与同僚会合,然后进入四川。这首诗就是写于这一阶段。

诗中抒发了自己出逃时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为国事担忧,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处境担忧。前四句写自己出逃的苦楚。“征鞭不返”,说明自己一路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而自己却无怨言,只担心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苦衷。后四句写自己出逃的自豪之情。“吁嗟此行”,感叹这次出逃多么艰难啊!“出门儿女”,指自己年幼的儿子和妻子。“自许虎口能生还”,表现诗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

最后两句,诗人由出逃联想到历史上的外族侵掠,从而发出“犬羊异种犹人类,惟有肝胆倾相示”的感喟。这种感喟既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危亡的高度警觉。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抒写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之情;后半部分则是以慷慨激昂的语调,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深沉的爱恋以及必胜的信心。

这首诗的意境宏大,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诗人在描写自己的痛苦的同时,又不忘国家的安危,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答案】

出疆

去时不敢留姓名,一身万里鸿毛轻。

征鞭不返长淮水,正恐来者愁此行。

吁嗟此行良独难,出门儿女更辛酸。

平生崛强身是胆,自许虎口能生还。

犬羊异种犹人类,惟有肝胆倾相示。

此语历历端不诬,毕竟言之无二意。

从前鸥鹭奋不飞,机心一动成惊疑。

愿言嘻嗑啖儿齿,直到齿落儿不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