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以臣骸骨,下从樊濯原。
生虽阙亲养,没以报私恩。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这里所说的是《孝经》中关于孝道的论述。
契:同“诀”,告别的意思,此处表示诀别。
臣骸骨:指自己的尸骨。
樊濯原:樊濯河,在今天河南省新郑县北。
阙亲养:没有尽到孝敬父母的义务。
没以报私恩:去世以后,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新唐书·孝友传》作的序。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父母深深的孝爱之情,也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士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护。
“乞以臣骸骨,下从樊濯原。”意思是说,请求把我的尸骨埋葬到樊濯河边原野上。樊濯河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北。白居易的父亲名叫白季,字伯玉,曾任鲁国国的大夫,后来隐居在樊濯河的原野上。白居易从小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养成了尊老爱幼的品德。他一生勤于政事,关心百姓,但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父母。他写了很多歌颂父母的诗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求哀二表》,全诗共四首。
“生虽阙亲养,没以报私恩。”“生虽阙亲养”是指自己虽然还没有能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没以报私恩”则是说自己去世后,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白居易的一生都在为国家、人民服务,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父母,时刻想着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他在这首诗中用“乞以臣骸骨,下从樊濯原”来表达他对父母的孝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封建社会里士人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