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顺诸侯友,那容天子臣。
贞乎宁绝俗,隐也不违亲。
【注释】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这是《孝经》中的一段,意思是说贤者的孝道可以有两千四百首。契:古代一种契约文书,刻在竹简上,用刀剖分两半,各自收藏一半,作为双方约定的凭证。
不顺诸侯友:诸侯是天子的同姓亲属,称为王公贵族。不友好,即不与他们结交。
那容天子臣:那能容忍天子的大臣呢?那,指贤人。
贞乎宁绝俗:坚持正道,宁可断绝世俗之见,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
隐也不违亲:隐居起来,也不违背父母的教导。
【赏析】
此诗出自《文选》,作者为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此诗表现了诗人对贤者孝行的看法。他认为,贤人的孝心,可以超过常人的孝行。他主张,如果诸侯不与天子结交,那么,天子又怎么能容忍诸侯的臣下呢。他主张,贤人应坚守正道,宁可断绝世俗之见,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他主张,即使隐居,也不违背父母的教导。
这首诗中“顺”和“逆”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贤者之孝”就是在这种对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是“顺”。这种“顺”,不是盲目的顺从,而是在坚持自己正确原则的前提下的“顺”。这是一种高深的“顺”,“顺”到可以超越常人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贤人才能做到。
诗中的“顺”、“逆”、“贞”、“宁”、“绝”等关键词都很重要,它们贯穿着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顺”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