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植以养亲,家贫至假田。
焉知后学者,尽唤作儒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整体把握诗歌大意,然后逐句加以解读。理解诗句大意时须注意如下字词:贤者、孝、二百四十首、契、播植、养亲、家贫、假田、焉知、后学、尽唤、儒先。
本题要求赏析诗歌内容。首先明确诗歌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及关键词进行赏析。如“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契”的意思是:贤者孝敬父母,以百二十个故事来教化他们。《论语》中说:“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意思是:孔子回答颜渊关于如何行孝的问题说:“现在一般人只懂得供养自己父母的狗马,不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最大的不敬。如果能做到这样的孝敬,那么和饲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可见孔子认为孝敬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播植以养亲”,是说把种子播撒到田地里去,让它们长成为粮食,来供养父母。这里用播种的比喻来说明孝道。
“家贫至假田”的意思是:因为家境贫穷,所以借了别人的田地种。
“焉知后学者,尽唤作儒先”的意思是:哪里知道后来的人们,竟把孝行当作儒家学说的先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后世将孝行作为儒家学说先河的遗憾。
【答案】
译文:
贤者的孝行有二百四十个故事来教育人们。播下种子来养育双亲,因家境贫困才借别人的田地种。怎么能够知道,后来的学者,把孝行当作儒家学说的先河。
赏析:
第一句交代了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第二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第三句揭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