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乌噪何许,反哺向中林。
人可不如鸟,而无爱母心。
注释:
禽兽昆虫之孝十首乌(wū):指乌鸦。
灵乌噪何许,反哺向中林(nǎo):灵鸟鸣叫在何处呢?它飞到树林中来报答母恩。
人可不如鸟,而无爱母心(kě ruò bù rú niǎo):人难道不比鸟好,却没有乌鸦那样的慈母之情吗?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禽”为题,赞美了乌鸦的孝心,同时也借此讽喻那些忘亲负义的人。全诗共四句,语言浅显而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乌鸦的赞美和敬仰,又抒发了对忘亲负义人的谴责和鞭挞。
第一句写“灵乌噪”,即灵鸟在林间发出鸣叫声。这里的“乌”指的是乌鸦,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乌鸦因其黑色羽毛而得名,它们善于模仿人类的声音,因此也被用来象征智慧和聪明。诗人通过描绘乌鸦在林间的哀鸣,引出了第二句“反哺向中林”的画面。在这里,“反哺”一词源于乌鸦的习性,即幼鸦长大后会回到父母的巢穴中喂养父母,这是一种感恩的表现。而“中林”则是指树林中的一片空地,可能是乌鸦筑巢的地方。这句诗通过对乌鸦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乌鸦孝顺行为的赞美。
第三句则是诗人的直接议论,“人可不如鸟,而无爱母心”。诗人认为,人和鸟类相比,并不逊色。然而,人们在对待母亲方面却缺乏乌鸦的孝心。这里的“无爱母心”指的是没有像乌鸦一样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的行为。诗人通过比较人与鸟,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一些人忘恩负义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这首诗的译文大致为:
灵鸟在林间发出哀鸣,
它在返回巢穴的路上寻找母亲;
人啊,为何不能如鸟般地孝顺,
却又没有乌鸦那样的慈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