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忧才尽,斯人为底穷。
威声传境外,袖手老闽中。
来往二三客,康宁九十翁。
及门曾一识,铭笔愧难工。

【注释】

潘守:即潘师,诗人的朋友。

康宁:健康平安。

及门:指登门造访。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当时潘师已七十岁,诗人在福州做官,写此诗以答谢潘师的知遇之恩。

第一句“文武忧才尽”,点明潘师是个文官,但有文武才能。“文武”二字,表明其人不仅文采风流,而且武功盖世。“才尽”二字,说明他虽为文臣,却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这和“斯人为底穷”相呼应,进一步说明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武忧才尽”。“忧才尽”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潘师的同情和关切之情。这一句诗中,还有几个典故值得一提。一是“文武”,这里用典,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年轻时就以武勇闻名,晚年退居田园后仍以文治天下,是历史上有名的文武全才。二是“才尽”。三国魏曹植曾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英雄人物,那些庸才就会得志,而真正的人才则会被埋没。三是“忧才尽”。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忧才尽”即孔子所批评的那种言行不一、虚浮浮夸的人。从这三方面看,潘师的境遇是很可悲的。

第二句“威声传境外”,“威声”指威信和声誉。“传境外”指名声传到国外或远地。这两句说,你潘师的威信和声誉已经传遍了国外。这当然不是实情,但诗人为了安慰潘师,所以用了这种夸张的说法。“威声传境外”、“威声”两字,与上句的“康宁九十翁”相对,都用了虚词。“威声”二字,与“康宁”相对,都是褒义词。“威声”、“康宁”这两个词语,都表示平安无事的意思,但前者偏重于声名显赫,后者偏重于身体健康。这两句诗,表面上是称赞潘师的威望很高,实际上却是在安慰潘师,希望他能平安无事。这一联诗,表面上赞美了潘师,实际上是对他处境的同情和关切。

第三句“袖手老闽中”,是对潘师的一种讽刺。“袖手”指袖手旁观,不参与世事;“闽中”指福建。这两句说,你在福建一带闲居,袖手旁观,不问世事。这其实是对潘师的讥讽。潘师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在任福建转运史时,曾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使福建一带经济得到了发展。然而,当他卸任回乡时,他却袖手旁观,无所事事。这当然是很可悲的。这一句诗表面上似乎是赞扬潘师的政绩,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的失意和落寞。这一联诗,表面上赞扬了潘师,实际上是对他的失意和落寞的讽刺。

第四句“来往二三客”,“来往”是往来的意思,“二三客”是三四个人。这两句说,你潘师虽然身处福建一带,但仍有不少人来拜访你。这似乎在称赞潘师仍有朋友来往。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的落寞和孤寂。因为只有真正孤独的人才会感到朋友的可贵。这一句诗表面上似乎是在赞扬潘师,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的失意和落寞。

第五句“康宁九十翁”,“康宁”是健康平安的意思,“九十翁”是九十岁的老人。这两句说,你潘师已经九十岁了,还健康平安。这似乎是在赞美潘师长寿,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的孤寂和落寞。因为只有真正长寿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一句诗表面上是在赞美潘师,但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的孤寂和落寞。

最后一句“及门曾一识”,是指曾到过潘师的家门口。“及门曾一识”四字,表面上好像是在回忆过去曾经见过潘师一面,但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的遗憾和惭愧。因为自己没有能够更多地去拜访潘师,感到十分遗憾和惭愧。这一句诗表面上是在回忆过去曾经见过潘师一面,但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的遗憾和惭愧。因为自己没有能够更多地去拜访潘师,感到十分遗憾和惭愧。这一句诗表面上是在回忆过去曾经见过潘师一面,但实际上却是在表达自己的遗憾和惭愧。因为这是自己未能尽到的义务。

【译文】

文武双全的潘师啊,可惜你的才华已被耗尽。

威名远播的你在境外,如今却只能老死在福建。

来来往往的几位客人,九十岁的你仍然健康安宁。

我曾登门拜访过一次,却深感惭愧难以留下好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