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言不动工夫密,书说惟微体段彰。
仙谩有方求气母,禅非无见指心王。
灵根本要行藏在,槁木宁于应感妨。
一语何思千古训,莫言为陆背程张。
【注释】
心王:心之本原。
易言不动工夫密:语出《周易》“无思无为”。易者,简易也,言者,言辞也。动者,动作也。工夫,功力也。密,深细也。此句谓:言辞虽简,而其功力却深且细。
书说惟微体段彰:书者,儒家经典也。说者,阐释、解说也。惟,只是,仅是也。微,微妙,精微也。体段,指经文的条理层次也。彰,显著,明显也。此句谓:儒家经文的条理层次,其精微之处,显而易见。
仙谩有方求气母:谩,徒然也。有,存有也。方,正道也。气母,即元气也。此句谓:徒然存有正道,去追求元气,是无用的。
禅非无见指心王:禅者,禅宗,禅宗以心性为本,强调直指人心。王,主宰。此句谓:禅家讲明心性,强调直指人心,并非徒然。
灵根本要行藏在:灵,指心灵。根本,即本源。要,须。行藏,即言行行为。此句谓:心灵的根本,在于言行行为中体现其本真面目。
槁木宁于应感妨:“槁木”出自《庄子·逍遥游》,意指枯死树木,无所知觉。应,对。感,感应。妨,妨碍。此句谓:枯死树木,对外界感应不生妨碍。
一语何思千古训:一语,指一句诗或一句话。思,思考。训,教诲。此句谓:一句诗或一句话,蕴含着千古不变的教诲。
莫言为陆背程张:莫,不要。言,言语、说法。陆,陆象山(1139—1193),南宋哲学家、诗人。陆九渊(1139—1193),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程,程颐(1032—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诗人。张,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此句谓:不要谈论陆九渊的学说与朱熹的学说,也不要谈论程颐的学说与张载的学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的一些哲学观点和思想。
第一句“易言不动工夫密”,意为:言辞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深沉而细致的。这是对《易经》中“无思无为”思想的阐述和解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言辞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第二句“书说惟微体段彰”,意为:儒家的经典虽然简略,但其内在的精微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对儒家经典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儒家经典的深厚情感和敬仰之情。
第三句“仙谩有方求气母”,意为:虽然有人试图通过修炼来追求元气,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有效的方法。这是对道教的一种批判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修炼的看法和态度。
第四句“禅非无见指心王”,意为:禅宗虽然主张直指人心,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直指。这是对禅宗的一种批评和反思,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句“灵根本要行藏在”,意为:心灵的本质在于言行行为中体现其本真面目。这是对心灵的一种深入剖析和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心灵的认识和把握。
第六句“槁木宁于应感妨”,意为:枯死树木对外界的反应并不产生妨碍。这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和解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态度和看法。
第七句“一语何思千古训”,意为:一句诗或一句话蕴含着千古不变的教诲。这是对语言的一种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语言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尊重。
最后一句“莫言为陆背程张”,意为:不要谈论陆九渊的学说与朱熹的学说,也不要谈论程颐的学说与张载的学说。这是对学术流派和学说的评价和选择,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