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曾问柳与寻花,访友轻车到海涯。
少为梅吟看倒挂,会须木餫出褒斜。
霜寒尽夜同煨芋,月过残星似撒沙。
村落常时无此客,多陪僧话送年华。
翻译
雨山徐总管带来诗篇访问,我因道路间见到梅花而作。少留一晚,次韵为别。
我从未询问柳树与花是否盛开,轻车来到海的尽头。曾经为梅吟诗欣赏它的倒挂,必须用木屑烤制的面包从褒斜谷来。夜深霜寒时一起烤着芋头,月亮穿过星星像撒沙。村中的人们平常很少有这样尊贵的客人,我经常陪和尚谈论岁月流逝。
注释及赏析
第一句:
- 何曾问柳与寻花:这里表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但并不以直接的方式去追求或询问,而是以一种更为内敛、深沉的方式去感受自然的美。
- 访友轻车到海涯:这里的“轻车”可能是指诗人的马车,也暗示了诗人的身份地位。“到海涯”则表明他的行程远至海边,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远方的向往。
第二句:
- 少为梅吟看倒挂: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在春天的早晨,站在梅树下欣赏梅花盛开的景象。这里的“梅花”象征着高洁、坚强的品质,而“倒挂”则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的姿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会须木餫出褒斜:这里的“会须”可以理解为“必须”,表示诗人对于某种事物或情况的期待和追求。而“木餫”则是古代的一种食物,通常用来比喻某种珍贵的东西或品质。这句诗意味着诗人期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某种价值或成就。
第三句:
- 霜寒尽夜同煨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诗人与朋友围坐在火炉旁,共同享受美食的情景。这里的“霜寒”指的是寒冷的冬夜,而“煨芋”则是一种特殊的烹饪方式,即将芋头放在火炉上慢慢烤熟。这两句诗表达了友谊的温暖和相互关怀的精神。
- 月过残星似撒沙:这句诗通过对比月光和星星的美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月光如水一般温柔,洒在大地上;而星星则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散落的沙粒。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
第四句:
- 村落常时无此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怀念。这里的“村落”指的是农村或村庄,而“无此客”则表示很少有像诗人这样的外来客人来访。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对于宁静、朴素生活的向往之情。
- 多陪僧话送年华:这句诗描述了诗人陪伴僧侣度过时光的场景。这里的“僧”指的是佛教徒,而“话”则可以理解为交流、讨论的意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岁月流逝的感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