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断千山嗟宿草,言犹在耳奈从何。
文人纵有诗人少,侠气不如道气多。
哲匠久埋泉下骨,吟徒今似法中魔。
吾非具眼空饶舌,自掩柴扉适意歌。

【诗句释义】:

三十年前尝与陈刚父论诗云本朝诗人极少荆公绝工致尚非当行山谷诗有道气敖臞庵诸人只是侠气余甚以为知言追怀此友因以记之目断千山嗟宿草,言犹在耳奈从何。

文人纵有诗人少,侠气不如道气多。哲匠久埋泉下骨,吟徒今似法中魔。吾非具眼空饶舌,自掩柴扉适意歌。

【译文】:
三十年前曾与陈刚父谈论诗歌,说我们这个朝代的诗人很少,只有王安石写得非常精湛,但还不算得上是当行之作。黄山谷的诗歌很有气质,而其他一些人只是表现出侠义之气。我很赞赏他们的见解。回忆过去的朋友,于是写下这首诗来纪念他。
目断千山嗟宿草,言犹在耳奈从何。
文人纵有诗人少,侠气不如道气多。
哲匠久埋泉下骨,吟徒今似法中魔。
吾非具眼空饶舌,自掩柴扉适意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念亡友的悼亡诗。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友人生前为人的赞美。全诗情感真挚,笔触细腻,充满了对亡友的敬爱和思念之情。
首句”目断千山嗟宿草”,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目断千山”,意味着作者的目光穿透了千山万水,看到了远方的朋友。”嗟宿草”,则是对朋友已经逝世的哀叹。这句话通过描绘一个宏大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二句”言犹在耳奈从何”,则是对朋友的声音的怀念。”言犹在耳”,意味着朋友的话语仍然清晰地回荡在耳边。”奈从何”,则是对无法再听到朋友声音的无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怀念和对其声音的怀念之情。
第三四句”文人纵有诗人少,侠气不如道气多”,则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特质的赞美。”文人纵有诗人少”,意味着虽然文人之中有很多诗人,但真正能够做到文、武双全的人并不多。”侠气不如道气多”,则是对朋友的高尚品格的赞扬。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敬仰之情。
最后两句”哲匠久埋泉下骨,吟徒今似法中魔”,则是对朋友一生的回顾和总结。”哲匠”,指的是智者或贤者;”泉下”,指的是地下;”骨”,指的是尸体。”吟徒”,指的是喜欢吟咏诗歌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智者或贤者的骨骼已经被埋在地下,而那些喜欢吟咏诗歌的人现在却像是被法术控制的人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深怀念和对其一生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