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照相看意自亲,是身非幻亦非真。
徘徊似月歌中我,上下如冰梦里人。
喻以不言只见色,愁于何有亦同颦。
本来面目伊谁识,却诧僧繇解写神。

【注释】

镜中我:照镜子时,看到的是我。指人的容貌和形体。

意自亲:自我感觉亲切。

身非幻也:身不是虚幻的。

亦非真:也不是真实的。

徘徊似月歌中我:在月光下,我像月亮一样徘徊游荡。

上下如冰梦里人:像梦中的人那样高高低低,上下不定。

喻以不言见色:用不说话的方式表现出颜色。

何有亦同颦:没有什么值得烦恼的,也像是皱眉发愁一样。

本来面目伊谁识:原来人的本来面目是谁能认识呢?

释写神:形容画画技艺高超。僧繇:三国魏曹丕时期画家,善画人物、飞鸟,为曹植所赞赏。他作画时不用墨线,而是随手挥洒。这里泛指能工巧匠。

【赏析】

《再和镜中我》是一首托物咏怀诗,通过写镜子中的“我”来表达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体悟。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首联“把照相看意自亲,是身非幻亦非真。”诗人通过对镜子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身形象的认识。他认为镜子中的“我”是真实的,因为自己可以亲自看到自己的容貌和形体;而镜子中的“我”却是虚幻的,因为自己无法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貌。这一联巧妙地运用了“意自亲”这一关键词,将镜子中的“我”描绘得栩栩如生。

颔联“徘徊若月歌中我,上下如冰梦里人。”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镜子中的“我”的形象。他似乎像一个在月光下徘徊的月亮,又像是一个在梦境中上下起伏的人。这一联通过对镜子中“我”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形象的困惑和迷茫。

颈联“喻以不言只见色,愁于何有亦同颦。”诗人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镜子中“我”的疑惑。他认为镜子中的“我”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各种色彩,是因为他不言语;而镜子中的“我”之所以会流露出各种表情,也是因为他不言语。诗人认为,如果能够不说话,就可以看到别人的颜色,也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际交往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尾联“本来面目伊谁识,却诧僧繇解写神。”诗人通过对“我”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体悟。他认为人生就像镜子中的“我”,虽然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容貌和形体,但却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应该放下对名利的追求,不要过分地关注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同时,也应该学会欣赏他人的才华和技艺,虚心学习。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诗人通过对镜子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