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匆匆托太虚,问身前后果何如。
李如画马沦为马,庄亦观鱼化作鱼。
房相未忘前世字,谪仙曾读几生书。
古今传说多蒙昧,觌面须知我即渠。

【注释】

前后身:指人或物在变化中,能保持其原形。幻影:幻觉中的形体。太虚:佛教语,指虚空;这里指人的心性。李如画马沦为马,庄亦观鱼化作鱼:比喻世事无常。房相未忘前世字,谪仙曾读几生书:房相指房玄龄,唐代初年宰相。李白号“青莲居士”,唐肃宗赐号“谪仙人”。这两句是说房相、李白虽然已作古今之变,但并未忘却过去的身份和经历。蒙昧:不明,糊涂。觌面:面对面相见。我即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赏析】

此诗为咏怀之作,借咏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深刻感受。

第一句“幻影匆匆托太虚”起势突兀,将读者引入一个虚幻的境界,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之感。第二句“问身前后果何如”则转入现实,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的前世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对此似乎有些疑惑。第三句“李如画马沦为马”与第四句“庄亦观鱼化作鱼”都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进行比喻。李、庄,分别指的是李贺和庄子。李贺曾自称为“李长吉”,而庄子则以“逍遥游”自比。《庄子·外物》中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李贺的诗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李贺(李)的诗才已经衰退,就像变成了一头猪;庄子的思想已经模糊,就像变成了一条鱼。这里所说的“李如画马”,是指李贺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他曾经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李凭箜篌引》、《南园十三首》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辞藻,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浪漫风格逐渐衰退,最后竟变得面目全非了。至于庄子的思想,则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起来。庄子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子的这一思想却逐渐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原来的光彩。第四句诗中的“庄亦观鱼化”则是说庄子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庄子曾经写过《秋水篇》,其中的《齐物论》一文论述了事物的本质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庄子的这种认识也逐渐模糊起来。因此,这里的“观鱼化”就是用来形容庄子思想的变化过程。

第五句“房相未忘前世字”与第六句“谪仙曾读几生书”也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说明。房相是指唐代初期的著名宰相房玄龄。他曾担任过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的幕僚,后来又升任宰相,辅佐唐太宗治理天下。房相是一个正直而又富有智慧的人。他曾说过:“吾尝读书万卷,行路万里,未尝见可欲而止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曾经读过很多的书,并且走遍了很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过满足于现状的人。因此,这里的“未忘前世字”就是指他没有忘记过去的身份和经历。至于“谪仙”一词,则是用来形容李白的。李白被人们尊称为“谪仙人”,这是因为他的诗才高超,而且常常能够写出超凡脱俗的作品来。然而,由于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他最终没有能够在政治上得到重用。因此,这里的“曾读几生书”就是用来形容李白曾经做过很多次的梦,梦见自己回到了大唐盛世,梦见自己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第六句“古今传说多蒙昧”与第七句“觌面须知我即渠”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这里的“蒙昧”一词是形容词,意思是模糊不清,不明确。而“古今传说”则是名词,表示古代以来的各种传说故事。在这里,诗人借用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对历史变迁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于历史的了解都是很模糊的。因此,当人们面对历史时,往往会感到困惑不解。而“觌面须知我即渠”则是说,当我们直接面对历史时,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其实就是历史的一部分。这里的“渠”是指古汉语中的“他”,相当于现在的“它”。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面对历史时,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其实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译文】

幻影匆匆托太虚,问身前后果何如。

李如画马沦为马,庄亦观鱼化作鱼。

房相未忘前世字,谪仙曾读几生书。

古今传说多蒙昧,觌面须知我即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