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几看尧典,身惭不并生。
道如知所味,食亦见于羹。
饱学宁求饱,精思不厌精。
垂衣虽已远,失箸恍然惊。
端坐如吁咈,忘饥在服行。
盐梅思致主,说不愧阿衡。
【赏析】
此为咏物诗,借咏《易象》之《咸》以抒怀。诗人通过《咸卦》中的象意,来表现自己“饱学”、“精思”的志趣和对“君德如盐梅”的钦慕之情。
首联点明了咏物的对象:羹。“食见尧于羹”,是说《周易》中“六爻之义,咸、亨、利贞”(《文言》),而《咸卦》又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这“六爻之辞,其旨一也”。因此,“知味者,可以适口;会心者,可以悦身。”(朱熹《周易本义》)所以“食见尧于羹”,即指《易经》中的《咸卦》。诗人通过吃“尧”之“肉”(指用“盐梅”调味烹制的“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即希望“君德如盐梅”。
第二联“道如知所味,食亦见于羹”承接上联之意,进一步阐发了“食见尧于羹”的意蕴。“道如知所味”,意思是说,对于“道”,人们应该像品尝美味佳肴一样去品味它。《易经》认为,“咸,感也。以父母与子女为体,以夫妻为用”(《周易本义》)。在“咸”中,“父”是阳刚,代表君子,“子”是阴柔,代表小人。因此,“道”是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如果阴阳不交,则无道可言。这里强调的是“道”的辩证性。只有像品鉴美酒那样,才能体会到它那“甘泽及泉”般的美妙滋味。“食亦见于羹”,意思是说,“食”也可以从“羹”中看出它的真谛。在这里,“食”比喻为“道”,“羹”比喻为“道”的体现。诗人把《周易》的“味”说成是“道”的表现,把《诗经》的比喻说成是“味”的表现,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味”和“道”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且二者又有相通之处。
第三联“饱学宁求饱,精思不厌精”,承接第二联,进一步阐述了“道”的含义。前两句的意思是说,一个有才学的人,只要他能够达到“饱”的程度(指知识渊博),他就完全可以不要求“饱”;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只要他能够达到“精”的程度(指思路敏捷),他就完全可以不追求“精”。这里强调的是“道”的实践性。“饱学”和“精思”只是“道”的外在表现,真正的实践在于“道”的内化过程。“道”一旦被内化,就会变成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命。因此,“道”是活的、变化的、发展的。它既是人的思想行为的准则,也是人的生命价值的所在。
第四联“垂衣虽已远,失箸恍然惊”,承上启下,由前面论述的“道”的抽象性转向了具体性。“垂衣”是指帝王垂拱而治,不再亲自过问国家大事。这里用来比喻自己“退位”后的生活状态:不再过问政事,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由于这种生活状态的变化,诗人感到了一种意外的惊恐。“失箸恍然惊”,意思是说,当看到别人还在忙碌时,他却感到一种惊异的心情。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道”的领悟,也表达了他对自己“退位”后的无奈情绪。
第五联“端坐如吁咈,忘饥在服行”,承上启下,由前面的具体性转向到了抽象性。这一联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仍然端坐在书房中思考着问题。我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我已经深深地领悟了“道”的本质。这里的“端坐”、“吁咈”都是形象的说法,前者指坐着思考,后者指坐着不说话。“服行”即行事、做事。诗人通过对“端坐”“吁咈”“服行”的具体描写,来表现自己对“道”的理解和领悟。
第六联“盐梅思致主,说不愧阿衡”,是全诗的最后一联。这一联承接上联而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道”的感悟。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通过对《易经》的学习,逐渐明白了“道”的本质。其中,“盐”象征君主,“梅”象征臣仆;“致主”就是让君主得到应有的治理,“说不愧阿衡”就是指自己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已经达到了对“道”的高度领悟,因此,他对君主就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忠心耿耿,不会有什么后悔和惭愧的。诗人通过对“盐梅”、“致主”、“阿衡”的具体描述,进一步展现了自己对“道”的理解和领悟。
【注释】
- 《咸》:六十四卦之一,卦象是由下互体的两个阴爻组成,象征两阴相合,故名。
- 《易经》:“道”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则,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是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所遵循的总原理和总规律。
- 朱熹:字元晦,别号南轩,世称晦庵先生或朱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
- 《论语》: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著作。
- “六爻之义”:指《易经》的六个爻辞中所蕴含的意义。
- 《文言》:“六爻之辞,其旨一也。”
- 知味者:指懂得如何欣赏和理解事物的意味的人。
- 知所味:指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 道如知所味:《文言》:“道如知所味”,意思是说,对于“道”,人们应该像品尝美味佳肴一样去品味它。
- 知所味:指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 适口:适口即合适口味,比喻符合自己的喜好或需要。
- 悦身:指使身体感到愉快和舒适。
- 道如知所味:指对于事物的本质和内涵要有深刻的理解。
- 食亦见于羹:指食物的味道也可以从烹饪过程中看出来。
- 盐梅:古代调味用的两种调料。《礼记·内则》:“盐梅以为佐料。”孔颖达疏:“盐味成酸,梅味成苦,二味相和,乃成中和。”
- 服行:犹奉行、遵行。
- 阿衡:古代官名,掌理朝廷礼仪、刑狱等事。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周易》中的道理来说明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首联“食见尧于羹”,以《咸卦》中的“六爻之义,咸、亨、利贞”(《文言》)开篇,并引用孔子的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见《论语·述而》)来表明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态度。颔联“道如知所味,食亦见于羹”,进一步阐释了“食见尧于羹”的含义,指出事物的本质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颈联“饱学宁求饱,精思不厌精”,则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道”的理解,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达到“饱学”的境界,就必须做到“宁求饱”;一个人要想真正达到“精思”的境界,就必须做到“不厌精”。
尾联“垂衣虽已远,失箸恍然惊”,则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比自己在“垂衣”和“失箸”两种情况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他认为虽然自己已经退休了,但仍然不能停止学习和思考,否则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义丰富、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咏《咸卦》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体现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独特理解。同时,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给人以深深的启发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