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事曾闻嗔怪鬼,捉囚可不畏天公。
抚床卫瓘宁非醉,对策刘蕡恐是风。

【注释】

杂述:指议论文章。

嗔怪鬼:责怪恶人。

抚床卫瓘:三国魏时,曹操手下有名士杨修,曾为曹操画《步辇图》,曹操看后大赞其才华。杨修却自恃才高,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便用金条赏赐他。杨修收下金条后,又用它买履,曹操问他为何如此,杨修回答:“受之金也。”曹操说“乱吾心”三字。杨修以为这是暗示“一尺、一拳、一脚”,于是将鞋穿在脚上,结果被杀。

宁非醉:难道不是喝醉了?

对策刘蕡:唐宪宗时期,中书舍人刘蕡上书言事,被贬至郴州。后经宰相李逢吉力荐,得以任谏议大夫知制诰,不久又被罢职。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四年(809年)二月。当时白居易任左拾遗,正因弹劾刺使李绅而得罪宰相武元衡。诗人写这首《杂述》以抒怀,借古论今,意在针砭时弊,抒发愤慨。首句“坏事曾闻嗔怪鬼”,即点明主旨,指出自己也曾听到过对坏事的指责和谴责。次句“捉囚可不畏天公”,是说自己不怕那些权势,敢于直言进谏。第三句“抚床卫瓘宁非醉”暗指杨修的故事,说明诗人不惧权贵,敢犯颜直谏。末句“对策刘蕡恐是风”,是说诗人自己曾上书朝廷,虽未得重用,但并非没有机会,只是时机未到罢了。全诗语言简练,笔力雄健,气势豪迈,表达了诗人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品格,同时也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在政治上的无奈和失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