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月流瑶圃,春风满玉都。
篱疏先剥落,树密正模糊。
乱点横烟雁,惊啼失木乌。
醉魂方浩荡,风袖不支梧。
南楼望雪
夜月流瑶圃,春风满玉都。
篱疏先剥落,树密正模糊。
乱点横烟雁,惊啼失木乌。
醉魂方浩荡,风袖不支梧。
注释:
南楼望雪:站在南楼上观赏雪景。
夜月流瑶圃,春风满玉都:夜晚的月光洒在瑶池上,春风拂过玉都。
篱疏先剥落,树密正模糊:稀疏的篱笆最先被风吹落,密集的树木则显得朦胧不清。
乱点横烟雁,惊啼失木乌:天空中飘散着烟雾中的大雁,突然惊飞,使得鸟儿失去方向。
醉魂方浩荡,风袖不支梧:醉酒后的诗人心情豪放,风衣也支撑不住。
赏析: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所写。当时,诗人在南方某地任县尉,他在诗中写道:“夜月流瑶圃,春风满玉都。篱疏先剥落,树密正模糊。”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雪景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首句“夜月流瑶圃”,诗人以“月光”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祥和的自然景象。这里的“瑶圃”指的是仙境般的花园,象征着美好和纯洁。诗人以“夜月”为背景,将月光洒落在瑶圃之上,形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同时,“流”字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受到时光的美好和短暂。
次句“春风满玉都”,诗人以“春风”为元素,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的“玉都”指的是繁华之地,象征着繁荣和发展。诗人以“春风”为媒介,将春天的气息吹遍了整个城市,让万物复苏、生长。同时,“满”字也表达了春天的浓郁和丰富。
第三句“篱疏先剥落”,诗人以“篱笆”为对象,描绘了一幅脆弱而易碎的画面。这里的“篱笆”象征着简陋和贫瘠,给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诗人以“剥落”来形容篱笆逐渐变得破旧不堪,形象地描绘了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
第四句“树密正模糊”,诗人以“树木”为元素,描绘了一幅茂密而混乱的画面。这里的“树木”象征着繁荣和繁盛,但同时也可能给人带来压抑和不适感。诗人以“模糊”形容树林的浓密程度,让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乱点横烟雁,惊啼失木乌”,诗人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场景。这里,“雁”和“木乌”都是鸟类的别名,分别指代飞翔的大雁和乌鸦。诗人用“乱点”来形容大雁在空中的飞行状态,形象地描绘了它们在空中的盘旋和追逐。同时,“惊啼失木乌”则表达了一种紧张和惊恐的气氛。
第五句“醉魂方浩荡”,诗人以“醉魂”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享受。这里的“醉魂”代表着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状态。诗人通过“浩荡”来形容这种状态的广阔和深远,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宽广和豁达。
最后一句“风袖不支梧”,诗人以“风袖”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这里的“风袖”代表着一种轻盈飘逸的气质,象征着诗人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然而,这句诗也暗示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和压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也为诗歌增添了生动性和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