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

【注释】

乙未: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时年四十三岁。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前韵:指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所写的词调。书怀:作诗词来抒发感慨。浮生四十九俱非,楼上行藏与愿违: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有四十九个春秋(虚岁),但都与自己的心愿背道而驰。楼:此处指居处;行藏:即行为、志向。

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意思是说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只过去了一半,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回去。三策:这里指归隐的策略。

定中久已安心竟,饱外何须食肉飞:意思是说在定静的时候,我已经心安理得了,吃饱了饭,何必还要吃那些美味的食物呢!竟:完。

若使一丘并一壑,还乡曲调尽依稀:意思是说如果我与你一起隐居在一个山丘上,或者在一个山谷中,那么我的《还乡乐》的曲调和音律,就和它一模一样了。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作。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因得罪当权者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此词以“元”字开篇,点明题旨。开头两句写诗人自视甚高,以为人生短短几十年,自己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一,其他的办法都已用尽了,只好回家隐居。中间两句写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认为如果能够像陶渊明那样,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那该多好啊!但是,现实却并不如人意。结尾两句是写诗人的归隐之愿,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和友人一起隐居在一个山丘或山谷中,那时他的《还乡乐》就可以和它一样了。全词流露出苏轼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