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何处是花蹊,香玉匀铺不见泥。
莫怪山翁行步涩,更无空处著枯藜。
注释:
问人何处是花蹊,香玉匀铺不见泥。莫怪山翁行步涩,更无空处著枯藜。
译文:
询问何处是赏花的小径?只见香玉般匀称的梅花,却不见泥土的痕迹。不要奇怪山中的老人步履蹒跚,因为这里没有空地可以放置枯萎的藜草。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梅花之美的诗歌。诗人以梅为题,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
首句“问人何处是花蹊”,诗人设问,为何人们不知道梅花的路径在哪里?这里的“问人”并非真的寻求答案,而是诗人对梅花独特美感的一种赞叹。梅花虽美,但却不张扬,不与百花争艳,所以人们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诗人以花蹊来比喻梅花的美,暗示了梅花的高洁、淡泊之品质。
次句“香玉匀铺不见泥”,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美丽。诗人用“香玉”来形容梅花的香气,用“匀铺”来形容花瓣的分布均匀,用“不见泥”来形容梅花的洁净无暇。这句诗通过对颜色的描绘和感觉的传达,使读者仿佛能闻到梅花的香气,感受到它的美丽。
第三句“莫怪山翁行步涩”,诗人以山翁行走时感到困难为例,暗示梅花的美丽并不容易被人察觉。这里的“涩”并非真的描述山翁行走艰难,而是指梅花之美不易被人理解。
尾句“更无空处著枯黎”,诗人再次强调,尽管梅花如此美丽,但它并不妨碍其他植物的生长。这里的“枯黎”指的是枯萎的植物,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生态平衡的赞美。
整首诗以梅花为主体,通过对颜色、气味、声音等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和高洁。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梅花与其他花卉进行对比,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之处。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富含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